时间会帮你筛选出志同道合的人,与你并肩前行。
最近被这样一句话刷屏:曾经的好朋友会渐行渐远,是因为你们活成了彼此不能理解的样子,是因为你们都不再不同的圈子里成长和成熟。
其实,别人活成什么样子我们没法感同身受,别人怎样成长也和我们没有多大关系,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但是从谈天说笑里,我们却可以窥见一个人的三观。
而一个人的三观,就决定了他在你眼里活成了什么样。我们或许理解,但不一定认同。
正是这种彼此之间的不认同,才导致了心照不宣地渐行渐远,你不会过问,她也不愿深究。
高中时,我们有个三人帮,我,阿雯,大志。
阿雯学习很用功,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如果你问她天文地理和一些国学知识,她总是能对答如流。
大志没什么爱好,就是爱玩游戏,每天总是抱着手机玩个不停,有时候还会在课堂上玩的时候vein老师逮个现行,然后把他赶出教室
,他也总是笑着就走出了教室,好像这堂课跟他无关一样。
我吧学习中等,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小说,有时候我一个人在看小说的时候总是捂着嘴巴呵呵直笑,阿雯和小粉就会嘲笑我,但我每次都一本正经地跟他们说,“我以后想当一个作家,写各种小说。”
高中三年,也不知道我们三个是怎么混到一块去的,总之我们都习惯了一起去食堂吃最爱的菜夹饼,一起去校门口的文具店买好看的笔记本,一起在体育课上抢场地打羽毛球,一起干好多好多事。
后来高中毕业,阿雯选择了去东北练书,大志考上了隔壁小城市的一所专科院校,而我则去了另一座小城读书。
异地,再加上大家都有各自的新圈子,我们三个联系也越来越少。但偶尔聊聊天,也并不会觉得尴尬和陌生。
相反地,我们的渐行渐远不是因为距离远了,而是因为那一次约会。
今年寒假,阿雯从国外放假回来,我们三个约好一起回高中学校看看。那天见了面,大家都很开心。
中午我们去学校附近的烤饼店吃烧烤,路过一家名牌包包店,阿雯指着里面的包包对我和大志说:“上次有个男生就送了我一个这个牌子的包。”语气里满是骄傲和不屑。
大志一脸懵圈在想:自己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也不够买着歌包包吧。
而我却感到惊讶,阿雯何时变成了这样,以前的她从来不会炫富,也不会带有不屑的语气和我们说话。
吃饭的时候,阿雯问我:小说写的怎么样了,我笑了笑,说:就那样吧,勉强只能糊口。
大志接着说:不是糊口那么简单吧,听说你现在已经投稿赚了很多稿费,在作家圈子也小有名气了,要不今天这顿你请吧?
我也附和着大志,用笃定的眼神回答到:好。
阿雯说:她毕业以后绝对要留在大城市,才不会屈就在这小地方浪费青春。
我和大志相视一笑,只有默默地埋头吃饭。
大志的愿望就是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收入虽然不高但是比较稳定。然后找一个媳妇和和美美的过一辈子惬意的人生。
那次见面之后,我们三个再没有一起聚过。她们没来约我,我也没去找她们。到现在,基本算是失联了,点赞都很少。
之前我们都在外地读书,虽然距离远聊得少,但也总觉得高中时的情谊没有变。之后见面了聊得多了,反而因为各自的三观不同而自然而然地渐行渐远。
其实,他们的一些想法和观念我都了解,但我始终没办法认同。
我知道我没有资格去批判或者评论别人的三观,但是我有资格去选择要不要继续和这样三观的人做朋友。
当然,他们也一样。
三观这个东西,从来没有一个严格的分界线,去划定它好与坏,对与错的范围。所以,我从来不觉得他们的三观不好或者错了,只是他们的三观显然和我不一样,不在一个圈子里。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话:“三观不同,一句话都嫌多。我想,人和人之间一定存在磁场这回事,沿着三观向外辐射。
有人说了千句还是拉不近距离,有人坐在对面不说话也不尴尬。你一个眼神,他大概就懂了。
频率相似的人顺其自然就会聚在一起,磁场不合的人讲几句话也在翻山越岭,你始终到不了。”
真的是“三观不同,没法做朋友。”如今想来,深以为然。
同样地,如果三观契合,哪怕相隔万里,朋友就是朋友。
高中时,意外认识了同住一个小区的小学妹,她和我一见如故,她喜欢看各种书,历史,言情,唐诗宋词,都是信手拈来。她虽然晚我一年进入大学的校门,但她却和我有同样的见解。
每次放假我们见面都会约在图书馆,我们会静静的在图书馆看两个小时的书,然后一起去运动锻炼身体,或者步行在西湖的跑道上畅所欲言。
她说她想去西藏,不是为了什么洗涤心灵,就纯粹想去看看那里的风景和那里的人们。
我告诉她,西藏也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
我们之间没有互相恭维,也不必刻意迎合,三观相似的人好像有种天然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并肩而行。
关系好不好和距离没关系,渐行渐远的也从来都不是距离,而是三观。
古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友人一别千里,对方都会写下对友人的祝福。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他们之间的联系除了书信往来,并没有其他联系方式。但他们却可以把友情维持的很长久,直到入土为安。
两个人相处若三观契合,哪怕多年不见面不联系,某天偶然碰面也只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和说不完的话,哪里有心思去尴尬。若三观相悖,就算天天住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也只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即便相对而坐,心也相隔万里。
人生有很多条路,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路。我们的三观促使我们选择了这条路,与此同时,和我们三观不同的人便选择了另一条路。
我们选了这条路,就注定我们无法与不同路的人同行。但与我们三观契合的人,自然会与我们走到同一条路上。
人生路漫漫,越往前走,我们身边留下的,路上遇到的,就越是三观契合,志同道合的人。而那些三观不同的人,在分岔路口就已经与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不存在谁抛弃谁,谁遗忘谁,这只是一种相互的顺理成章的选择而已。
如果这条路上只有你一个人,别害怕,也别担心,时间会帮你筛选出志同道合的人,与你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