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我为你哭过十次,才换来一个笑意》
(2017-08-15 21:04:54)
看《朗读者》,忍不住哭,朋友说,这个节目能排毒。我觉得也是。
每期有一个话题,关于遇见、告别、眼泪、陪伴、、礼物、勇气、味道……说到底,都是情意。
所以在这里,顶着再大光环的明星都变成了像你我一样脆弱的普通人,他们含着泪,声音哽咽。
可那不是出于“逢场作戏”,是真真切切的爱与痛,和真真切切的人生啊。
我早早就知道江一燕每年都去支教一个月,但没想到她走出这样的道路是因为幼年时的舞蹈老师。
她说的时候眼睛里隐隐含着泪,怀念着自己孤独的童年,和那个教舞蹈的燕子老师带给她为时不长却足以照亮一生的温柔。
后来,燕子老师因为白血病去世了;再后来,江一燕变成了那个每年舍弃繁忙的工作去支教一个月的“小江老师”。
我们愿意去给予别人温暖,一定是因为别人也曾给过我们温暖吧。
就像中岛美嘉唱过的:“像你这样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才让我对这世界有了期待。”
我也早早就知道著名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但却不知道《草房子》的原型就是曹文轩老师和他的父亲。
真的很喜欢曹文轩,因为他给还是孩子的我描述了一个无比纯净、自由又美好的世界。
在节目里,他谈起已经过世的父亲、说没能好好告别的父亲,眼中含泪,他说:“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
是的,遇见即告别,而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舍命长拥,尽情爱一场。
说来最感动的一幕是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
董卿掩面而泣,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这时,我想起自己的妈妈,想起漫长的少年求学时期,她坐在我身后的沙发上陪我夜读至深夜。
后来我离家读书四年,那四年,聚少离多,她没说过多少留念,只是看着我一次又一次的把背影留给她。
前段世间,陪妈妈去体检,诊断出妈妈身体上有很问题,医生告诉妈妈:要忌辛辣,忌冰凉。当时听到医生这么说,我并没有在意。
直到昨天,舅舅请吃火锅,妈妈和我们一起去,席间妈妈一口都没有吃,才反应过来,妈妈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她这么辛辣的东西。
而这些,只有在那一刻我才明白,妈妈已经越来越老了,她唯一的愿望就是我——好好活着,开心活着。
再看着她鬓角的白发,我竟然眼角泛起泪水。
还在《朗读者》里看到倪萍,她读《姥姥语录》,说的都是自己。
从电视机里消失的十年中,她独自带着生病的孩子求医问药,多少次要倒下,可是为了孩子不能倒。
她抽烟、变胖、一口瓠犀不再,远远离开荧屏。
她体态臃肿、不复少女、几乎没有人认识她。
可她不遗憾,也不可惜吧,因为她是“母亲”啊。
为母则坚,为母则刚。
有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是的,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太短。
麦家老师心酸地谈起自己叛逆期的孩子,我也想起自己在难熬的青春期里,冷漠、暴躁,把父母远远推出门外。
你得走到很远很远的以后,才知道我们亏欠了父母多少。
可又得要走到更远更远的以后,才知道他们的爱,我们永远找不到办法来一一偿还。
从一开始看《朗读者》,我就知道它会有极其极端的两面评价,一面是刻意的煽情,另一面是动人的深情。
而我更喜欢这动人的煽情。
因为它就在那里。比如你年老苍苍的父母、同袍兄弟,你的山水村庄、故土亲人,你的成长与成人、失去与获得
所以我喜欢这个节目,因为现代人太多羞于坦诚自己的脆弱,也羞于袒露自己的深情。
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释放封闭已久的内心,不再房子车子,柴米油盐里打滚,有的只是英雄梦想和自己心底那份更深更重的情意。
君不见桐花万里路,连城语不休。不休的是爱,是你看向我的眼波流转,是我们密切和永不割断的关联,是我们之间永不放弃的理想信念。
我看雪小禅的新书《惜君如常》,她说:“一个人的心里,要住着广阔。”她说:“愿到老都有赤子之心,愿此生都是春风少年。”
送给你,也送给我。
为我们壮志未酬的梦、泪洒长襟的爱,为光荣、正义,和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