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方式从与之相处用心体会变成了向他身边的人打听,好像从别人的嘴里就能拼出一个完整的他一样。
然而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每个人只能看到某个人的一面,他的社会关系社会身份决定了你看到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但他的角色却不仅限于此,因此侧面认识一个人便以为了解了他总是有失偏颇的。
不喜欢有人借旁人打听我是不是善良,是不是好女孩,是不是为人处世圆滑,好不好相处之类的,我对谁都不一样,打听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得罪过的人,认为我冷酷无情小题大做不适合做朋友,我曾经帮助过的人,认为我温柔善良乐于助人是个大好人。他们眼中的我都是片面的我,也可能只是某一时刻的我,而我是会变的,对待别人也要看别人怎样对待我。
所以不要向别人人打听我,你能打听到的,未必是真正的我。
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之相处,第三方消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流言,流于人间的描述总是不完全可靠的。而且性格是善变的,没有人一直如别人口中所描述的一成不变。
闺蜜说上个月刚认识了一个男生,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为人也挺好。
我调侃她说是不是有了恋爱的冲动。她说他人不错,但有件事情一直让她心存芥蒂。
他们原本至少可以提早半年认识的,男生很久以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闺蜜就想要联系方式了,但是在此之前,他先向闺蜜的同事打听她,而刚好有个同事跟闺蜜在工作上有过过节,所以就对闺蜜添油加醋地诋毁了一番,搞得那男生不敢去认识闺蜜了。
直到上个月,他们因为工作项目认识了,经过十几天的合作接触,男生才发现闺蜜并不是同事口中的那个可怕,那个糟糕的女孩子,恰恰相反,闺蜜是个美好的而且有趣的女孩子,两个人相处的很好。但闺蜜时不时的提醒男生:别向别人打听我,我对谁都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先从别人口中得知一些的某个人的信息,以此来为面对某人做好心理准备,也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人际交往并不是带兵打仗,人与人的关系也不是完全的对立敌对关系,而从别人那里打听到的消息有时候只是他想呈现给某个人的样子。
就像今天有个朋友跟我说:晞沐,有人在向我打听你的事情,他问我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适不适合交往,时不时单纯善良哪?
说实话,我们打听一件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让自己在面对与之相联系的事情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做好万全的心理准备,这是很好的习惯。
但是对于一个人,我们去打听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他本人的不信任,不信任你看到的你接触到的那个他是不是真实的,担心自己看走了眼,担心自己受伤害,所以想借他人的眼睛帮自己把关,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实际上就是在扼杀一段感情。
我很不喜欢别人向我的朋友打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们的目的,无非是弄清你到底是个好人还是没有那么善良,想知道你是有真才实学还是虚张声势,想看看你适不适合做朋友适不适合继续发展关系。如此种种不过是因为你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不确定,所以需要更多双眼睛帮你确定。
人际交往中单靠打听是建立不起真正的友谊的,一个人,总做不到面面俱到,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喜欢她,必然会有人喜欢有人中立有人厌恶。众说纷纭的时候你自己的看法也在动摇,那还算什么朋友呢?
构成一个人的要素是他自己是他本身,而不是别人口中虚拟的他的总和。
我对谁都不一样,所以不要企图从我与别人的故事中打听出我对你的态度。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不同的人不可能有同样的情绪,我不喜欢把身边的人类型化标签化。我尊重每个人的独创性,也分别用不同的感情来对待每一个人。
所以别像别人打听我,我对谁都不一样,你的打听毫无意义。
一个人即使对每个人都很好,但对你却竖着敌意,那她就是不好做朋友的。同样的,一个人即使与全世界为敌,却对你温柔备至,那他对你而言就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通过流言去认识一个人是不可取的。
人是多面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比直接的接触直接的交往更能了解一个人了。
要企图从别人的口中来描绘一个人的全貌,全貌本就是天方夜谭。更何况,他对谁都不一样呢。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那就和他接触吧,只有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才是他对待你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