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忽然看到一本心理学的书,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的我们每天得心应手,处于熟悉的环境中,不慌不忙,做着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的人和事都感觉熟悉,但是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温水煮青蛙。
而在北上广深那样的大城市,搞废一个人的方式比较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再给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就开始废了。
而你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的手为半径画一个圆,你会发现那些你所需要的东西,都在这个圆圈里。
这个圈,叫做舒适区。
这个圈,是我们所有人向往的。
这个圈,也终将会毁掉我们的青春。
今年年初,我见到了一个许久不见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朋友刚刚被公司解雇。
我问他,都三个月没见了,你最近忙啥那?
他说,没忙啥,待着那。
我又问他,啥叫待着那?
他挠了挠头说:我也不知道,就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这三个月啥也没干时间就过去了。
我说,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你,你现在是不是觉得自己过得特别无忧无虑,恨不得连电话都想丢了。
他说,电话还是得要的,不过每次电话响起确实还是有点紧张,总觉得自己安稳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待着,这种“舒适区”一旦建立,你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慢慢恋上这舒适的小屋,从此再也不愿意飞出去看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实舒适区本身没问题,就像家一样,温暖舒服,惬意滋润。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强,你放弃了去外面看看的梦想,是挺可惜的。
我们都有过想要出去看看,然后被父母勒令不准出去的时刻,但在看看身边那些大多数坚持出远门的孩子,也没有忘记过回家的路,回家后,不仅眼界开了,知道世界变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着手下一次旅行的计划了。
看,他们的舒适区,就这么变大了。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她毕业后去了一家国企上班,每天朝九晚五,日子像上了发条一样,有规律无意义,只有周末,才像被赋予了灵魂一样,一番打扮后逛街约会去了。
我跟她聊过舒适区,她告诉我,我这才不是舒适区,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时工作的,生活规规矩矩,不迟到不早退,
我说,那工作一年了,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她想了想,说,你别说,好像还真没有。
其实,舒适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天无所事事,另一种更可怕,因为很难意识到,就是无意义有规律的循环。
看到这个朋友,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也是按部就班的上下班,做着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也不愿意和别人多交流,只有下班后,我才会面带微笑,和别人肆无忌惮的讨论这个话题该怎样写,那个文章还有一个部分要做修改,和形形色色的人走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人生。
原来,人只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开始多姿多彩的生活,才能突破自己,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
人都要有一颗愿意挑战的心,有一个喜欢探索的心态,去见一些没见过的人,做一件没做过的事情,试着在生活中卖一些彩蛋。
我有时候特别怕自己在年轻的日子里,把日子过成发条,只剩下嘀嗒嘀嗒。于是,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除了上班时间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好下班时间,管理自己的业余爱好,并将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而那所谓的舒适区,等我老了,拼不动了,再回去吧。
关于走出舒适区,并不是要你盲目地辞职,相反,你应该有一份活下来的保底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给自己的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没吃过的鲍鱼海鲜;去表白一个喜欢了很久的人;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书;一个人去徒步去西藏旅行;去毫无保留地烂醉一次;去看一场能唤起回忆的演唱会。
所以,别让舒适区毁掉青春,相反,应该趁着青春,去围墙的外面看看。
你要相信,故步自封的人,舒适区会越来越小,终有一天,会发现世界早无落脚之处。
真正的强者,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沧桑,化解了迷茫,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疗伤。
他们在哪里都能活,哪里都是舒适区,哪里都是自己的天堂。
愿年轻的我们,都是后者,能不顾一切地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