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从小长大的大哥哥叫我出去吃饭,现在的他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广告公司,公司发展也不错,得知我最近在准备开工作室,需要一些策划,就聊了很多。
我感慨道,做一个策划案好麻烦,但比起招人,真的简单多了,要招到既能干人品又好的人,简直比找老公还难。
他闻言,非常认同的点点头:看人是最难的,日久见人心,就凭面试要看出一个人的好坏,确实不容易,可是你洞悉人性,眼光肯定比一般人要准啊!
我忍不住开玩笑:我只看男人准,问题是我只想招几个勤快人品又好的姑娘。
玩笑过后,他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就是看人不准,走了眼,你可别走我的老路,和员工讲什么情谊,他们不会和你讲情谊的。
朋友姓韩,就叫他韩总吧!
五年前,韩总的公司刚刚起步,招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做自己的助理,年轻的助理非常能干,聪明好学,又懂得人情世故,韩总给了他很多锻炼的机会一路从助理升到了总监。
那时,他仅仅二十七岁而已,而他也没有辜负韩总的栽培,将公司的业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将一些混乱的人事和财务流程制度梳理得清晰分明,业务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他手下的那些人也被他调教的十分能干。
正当韩总打算找个恰当的时机任命他为副总经理时,他却告诉韩总,自己想出去闯一闯,韩总很是不舍,以加薪升职挽留,奈何他心意已绝。
不管韩总如何挽留,如何以昔日情分动之以情,年轻的助理还是走了。
临走前,韩总拍拍他的肩膀说,如果在外面干得不爽,就回来吧,我公司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
为了这事,韩总惋惜了好久,之后又找了几个人,却总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再也没有一个令他如此满意了。
更令韩总意想不到的是,年轻人离开他的公司以后,自己创办了公司,短短两年就干得风生水起,虽然和韩总公司的业务不同,但同属一个圈子。
于是,经常会有人高深莫测地对韩总说:韩总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果然非同凡响啊,后生可畏,想必再过两年他的公司都要赶超上来了。
这使韩总相当恼火,自己辛苦经营了近十年才有这个规模,曾经的助理只用了两年就赶上了,面子里子都挂不住了。
韩总逢人便说:想当初,我真是把他当做接班人一样的在培养啊,也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甚至我还想升他做总经理,当公司的一把手,没想到这所有情分,屁都不值。
当韩总也跟我如此感慨时,我想了想,问他:你真的把他当成亲生儿子一样地栽培吗?
韩总想也不想地说:那当然,我什么样的社交和谈判场合我都派他去,他的能力和人脉,不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吗?
我没有接这一茬,继续问:如果你的亲生儿子离开你,要自己单干,并且干得无比出色,甚至隐隐有了超过你的势头,你会不高兴吗?
韩总不吭声了。
我笑着说:其实你没有把他当成亲生儿子,也没有把他当成接班人,他又怎会把你当成父亲?你栽培他不过是出于公司发展考虑,那么,他只要在公司的时候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价值,就已经是没有辜负你了,你总不能要他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追求,一辈子必须留在你的身边吧,即使亲生儿子,也未必能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韩总的脸色有点难看,我想实话总归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我的朋友西子出身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对儿子无比重视,对于她,往往连日常照顾都做不到,好在家里的亲戚住得比较近,有时候看她可怜,会拿碗粥拿个饼给她。
在艰辛的童年里,西子却顽强的成长着,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强大,她没有念过大学,很早就出来打工了。
她勤奋、肯吃苦,一点一滴积累,投资自己的脑袋,慢慢地走上了管理岗位,渐渐地脱胎换骨。
也许是老天要补偿她曾经吃过的苦,在晋升管理岗位后,一位事业有成的男人为她的气质和上进心深深折服,一心娶她为妻。
两人自由恋爱,相知相惜,两年后,瓜熟蒂落,终成眷属。
然而以前那些向西子施饭的亲戚,在得知西子发达了以后,就去找西子帮忙,帮亲戚家的孩子找工作,帮她们办事,帮她们买东西,只要亲戚一开口,她都竭尽所能地帮忙。
可是她发现,自己渐渐力不从心了,因为她们的要求越来越多,姿态越来越理所当然。
西子的老公知道她的成长经历,也希望她活得心安理得,每次西子的亲戚找她办事,他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她办妥。
可是渐渐地,他也吃不消了,每件事都要搭上人情关系,而且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会把他们自己拖垮。
他暗示西子要学会拒绝,否则自己的生活必将鸡飞狗跳。
西子岂会不知?她刚试着表达自己实在办不了这么多事,老家的亲戚就炸了。
就总是说:如果没有我们,哪有你的今天,说不定饿死了都有可能,做人可不能这么忘恩负义啊!
西子迷茫地问我:我真的是个无情无义的人吗?我只想知道,我这一辈子是不是都只能偿还童年欠下的情,如果不还,我就是一个白眼狼?
我无比心疼她:报恩到此为止吧!你还不完的,她们给你一碗水,却要你还一个太平洋,你如何还?
西子喃喃地说: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
我看着她,无奈地叹息。
这世上确实有很多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然而,还有一种情况却正好相反。
本来受恩之人并非无情,施与之人却一味索取,高高架起,让回报的人负重难行,最终反目成仇。
然而,这些施与的人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总认为是别人辜负了她们,自己什么错都没有。
很多人总会被自己的付出所感动,并且在心里无限放大,却不愿意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想一想问题的症结所在。
也许并非别人不知恩,不感恩,而是你所要的,已经远远超过你所付出的,你给别人一碗水,却要别人还你一个太平洋,怎么可能呢?
我从不觉得这样的付出有何高尚之处,说白了,不过是以小博大而已,而这样的情感绑架,大多往往会拖垮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
遇到这种情况,你若不能及时抽身,设置底线,终有一日,会积重难返。
这也是我成年以后,轻易不愿再欠人情,因为钱债易偿,人情难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