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无翅之鹰2016
无翅之鹰201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77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2022-12-08 21:53:23)
标签:

扬州老街古巷

彩衣街

沙锅井

东圈门

名人故居

分类: 旅游美食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2019年6月16日,笔者一早从镇江赶赴扬州。
  先去了北门外大街、外城河畔的冶春茶社品尝扬州早茶,吃饱喝足后又去游览了天宁寺和御马头。
  穿过盐阜西路进入天宁门街,开启了笔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探访扬州老街古巷之行。
  笔者的行程事前只有一个概略,实际行程大致为:天宁门街、彩衣街、东关街、问井巷、沙锅井、五谷巷、东圈门、地官弟。途中仅入李秋涵故居和壶园并稍作停留,其它深宅大院或民居、商店等未入。全程约2公里,耗时约1.5小时。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天宁门街因天宁门而名。天宁门原称拱辰门,是扬州明清时期十二座城门之一。拱辰门因近天宁寺,人们习惯将拱辰门称作天宁门。
  天宁门街历史上既是重要的南北通道,也是热闹繁华的商业街。传说当年乾隆南巡驻跸天宁寺曾从天宁门入城,因此天宁门街也有御道的美称。
  天宁门街北端街口的墙上有一幅扬州古巷游的示意图,可为古巷游者提供一些参考,不过笔者的行走路线与之不同。
  如今天宁门街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条街其实没多少看点。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天宁门街南端接彩衣街,《扬州画舫录》载:“彩衣街为运司后一层,旧设有制衣局,其后绣货、戏服、估衣等铺麋集街内,故名。”
  彩衣街长320米,东临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接大东门桥,明清时期是新城进入旧城的主要干道,也是古城扬州一条重要的繁华街道之一。沿街建筑以清末民初传统民居为主。德昌隆是彩衣街上著名老店。彩衣街30号杨氏住宅(晚清广东盐运使杨紫木)高大的砖雕门楼格外醒目。
  整修后的彩衣街以美食为主,蒋家桥饺面店、淮扬菜馆、扬州炒饭、扬州老鹅等众多美食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犹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笔者发现街里还有做服装的店铺,感叹总算留了点香火没把“彩衣”二字丢尽。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从彩衣巷到东关街在四美酱园的东侧步入问井巷。问井巷之名可能源于沙锅井,有探问小巷深处沙锅井之意。问井巷不宽,两侧青砖黛瓦的老屋。南行遇丁字巷口右拐几十米是查氏住宅。查氏住宅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两轴,前后四进。该房现为民居。
  沙锅井(巷)因沙锅井而名。沙锅井(巷)与问井巷南北相连。巷内一口清代老井,因井栏形似沙锅而名。井北墙体上斑驳的简介都有些不好认了。
  沙锅井(巷)南端左转是张氏住宅(沙锅井2-1号),为清末民初张德坚购置旧庭院为居所。张德坚,疑是曾国藩的情报官,《贼情集要》的主编。张宅西北围墙外为沙锅井所在。小巷里搭建了脚手架,张氏住宅对面的老宅正在修缮,只是不知是谁家。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沙锅井(巷)东接五谷巷,沿着张氏住宅门前小巷往南不远是五谷巷21号李涵秋故居。这是笔者此行道探扬州古巷唯一进入的民居。
  这是一座神奇的宅子。破败的砖雕门楼挂有三块牌子,门梁上一块笔者从未见过的民俗学会的“百年民居”牌子,左侧一块扬州文管会的“李涵秋故居”的牌子,左侧八字墙上一块黑底金字“麻将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牌子。
  李涵秋,扬州人,清末民初文学家。代表作《广陵潮》。笔者网上搜了搜,有人写过探访李涵秋故居的文章,却没人提及此处是为一奇。
  门庭里还有一块中国文化研究会的“戴名世故居”的牌子,前缀“中国麻将牌发明人”。这块牌子与门口的黑牌对应上了。戴名世(1653-1713)清代文学家,康熙年间进士,因其著作《南山集》有反清言辞被处死。戴名世自己在《忧庵集》都说麻将牌是明朝时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发明的,不知“中国麻将牌发明人”头衔是如何落到戴名世头上的?是为二奇。
  五谷巷21号还是江上青烈士遗孀王者兰的故居。1934-1936年、1958-1973年王者兰曾在此居住。江上青是前几天刚刚离开我们的江姓老人的养父。
  一个宅子所挂牌子如此之多,却又少了相关介绍,不解。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从李涵秋故居出来,笔者穿行小巷抵达东圈门。
  东门圈是扬州的一条古街,以保存有大量明清古民居,尤其是盐商住宅著称,是扬州市保护的历史街区之一。东圈门与东关街合称为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两街之间有许多南北小巷直通,非常值得一游。
  壶园亦名“瓠园”,是清代盐商何莲舫故居。壶园全盛时期,分为东西二路,西路为住宅区,东路是花园。民国后,壶园日渐衰败,仅存西路三进建筑。2007年依旧貌复建。现为扬州城市记忆馆,可一窥扬州部分历史,其中收藏了不少老物件。
  扬州除了琼花外,似乎也衷情、偏爱凌霄花,特别是东圈门里古街、老宅、灰墙,青砖黛瓦间那一串沿街的花墙令人惊艳,夏天时节来此打卡定让你不虚此行。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从马坊巷口至马监巷口这一段多为名人故居。20号传为清朝礼部尚书祁隽藻之孙、湖北知府祁友蒙的故址,俗称“祁家大院”;18号尹氏老屋,乃古典园林专家尹氏寓所;16号宅,曽是当代伟人祖父江石溪的旧居;14号清代经学名家刘文淇故居(青溪旧屋)。
   马监井,明代水井。此井为明初江都县牧马监内遗物,供饮水和消防之用。马监巷,因明代牧马官署设此故名。
 马监井向东上地官第,传说昔时地方官员多在此街购建宅第,故名地官第。这里是一个名人相对聚居的地方,巷内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明清建筑风格的高墙深宅,最为出名的是汪氏小苑(省级文保单位)。民国时期的洪友兰曾居住于地官第10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三年前,首探扬州古巷

  记得1985年夏,笔者曾在扬州小住几日,晚饭就去逛街。扬州城里下午5点半公交就停了只能步行,每天走一段。住处附近的汶河路、盐阜路、国庆路、渡江路、南通路等大致走了走。一圈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扬州城小了点,也没什么高楼大厦。那时对小街小巷以及巷里的旧宅老屋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退休以后,反到对探访老街古巷有些意思和乐趣。真的是搞不懂也说不清啊。
  笔者虽早有探访扬州老街古巷之意,却也一拖再拖。直至三年前终于开启了探访的行程,迈开了探访的步子,并希望在老街古巷中能够寻找或记录自己想要的那些。

文/图:无翅之鹰
2022年12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