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仁丰里,有点小遗憾

标签:
仁丰里阮元家庙及宅第旌忠寺扬州街巷图片 |
分类: 旅游美食 |
仁丰里,扬州古城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整个街区南起甘泉路,北至文昌中路,东临小秦淮河,西抵史巷、迎春巷。
仁丰里因宋代在此设仁丰坊,故称仁丰里。这里是古扬州唐“里坊制”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
仁丰里南北走向,似鱼脊椎骨,其两侧列着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六巷、七巷、八巷、九巷、十巷等数条小巷,宛如根根鱼刺。其中八巷因解放后兴建马路(现文昌中路)而消失,九巷、十巷则在文昌中路以北。



仁丰里南北全长约700余米,北端建有仿古牌楼上书“仁丰里”,南首只立有一块简易的指示牌。
笔者是从甘泉路进入仁丰里的,百年老字号“双桂泉浴室”距离巷口不远。扬州有句十分经典的俗语或名言: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所谓“水包皮”就是上澡堂泡澡。有趣的是笔者在浴室大堂里看到墙挂着的“扬州搓背,天下一绝”的牌子,却没找到搓背的价目。修脚到是项目繁多、价格不一。泡澡、搓背、修脚(修脚刀是扬州三把刀之一),满满的市井文化和烟火气。





仁丰里街区汇集了十几处从隋唐至明清的文博遗址,是扬州文选学研究和扬州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仁丰里以其文脉清晰、文化厚重、文物众多、文人辈出而闻名遐迩。2011年,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街区”。
曹李巷,传说隋唐“文选学”的奠基人曹宪、李善曾住在这里,故称曹李巷。巷内还有扬州晚清望族陈氏家族陈六舟的故居,陈氏家族在扬州有着“一门三进士,父子两传胪”的科举佳话。
旌忠寺,原名为寂照院。早在隋唐时期,这里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写《文选》的文选楼遗址所在地。南宋咸淳年间,为纪念岳飞改称“旌忠寺”。




仁丰里的改造采取“渐进式、微更新”的独特方式,2013年开始调研、摸底和方案设计。2017年起步,小步慢走、滚动发展。在最大程度保留古街原貌的基础上,鼓励居民参与更新改造,不破坏古城街巷肌理,不动迁原住民,几乎保留了仁丰里的原貌和市井烟火气。
2021年11月,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其改造经验成为全省、全国古城保护的“新样板”。



丰仁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引进注重文化传承,大量引入非遗、民俗、文创、文旅等商户,推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印象仁丰里”的民俗非遗微型博物馆、“旌忠寺”外墙的精忠报中的宣传画,“香香的昆曲”(格桑花)里的昆曲、琴筝的教学和表演,“三寻”的汉文化,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许昌武创办的“永乐琴坊”,等等。700余米的主街巷里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和元素。
仁丰里北入口不远的街东沿墙有幅长约10米呈L型的集壁画与雕塑为一体的3D作品,别致有型很抓眼球。作品以仁丰里的历史为背景分别呈现出“里仁为美”、“墨庄夫人”、“伊园坐雨”的主题。笔者选拍了其中的“墨庄夫人”。




仁丰里与其它古街古镇不同,餐饮、购物不多。咖啡店有几家,游人可以喝点咖啡、品尝糕店休息一番。
笔者逛扬州老城街巷,从上午走到下午真的是累了,选了位于仁丰里与毓贤街交汇处的“半舍”咖啡店坐坐。小店老板是位来自浙江的年青人,独自一人打理小店。
“半舍”门额上挂着“奕间工坊”的牌子,原为世界非遗雕版印刷的工作间,如今是换了店家还是兼而有之,没好意思打听。民俗、非遗等文创产品太小众,长期维持实属不易。
或许是笔者来的时间不对,街内游人不多,旌忠寺就笔者一人,许多小店可能午休未开门。



阮元,江苏仪征人。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有清代“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美誉。阮元家庙及宅第,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现为江苏省文保单位。阮元、阮元家庙及宅第,从人文到建筑应是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最具分量、最有代表性的名人和古建筑群。
从南至北,笔者贯穿仁丰里主街。由于体能下降、膝盖脚踝隐隐作痛,放弃了各小巷地探访。从北折返去了毓贤街的阮元家庙及宅第。很可惜,因无48小时核酸报告无法购票参观只能在阮元广场转转,致使仁丰里的游览大打折扣,这是笔者事先没有想到的。
笔者感觉仁丰里有点像北京的南锣鼓巷。多年前,笔者游览南锣鼓巷时跑遍了与其交错的8条胡同。由此看来还得找个机会再来仁丰里,一是参观阮元家庙及宅第,二是探访仁丰里的各条小巷,三是转转各个文创小店。
文/图:无翅之鹰
2022年10月13日
博主相关文章:
前一篇:阮元广场,寓廉于园
后一篇:又来探扬州,丈量古城的街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