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园之回想

标签:
无锡蠡园太湖风光千步长廊南堤春晓往事回忆 |
分类: 无锡印迹 |
始建于民初无锡蠡园景区位于风光秀美的蠡湖之滨,是一处以“堆造假山、巧借真水”小巧灵秀而闻名的江南水乡风情园林。
蠡湖,原名五里湖,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留下千年的动人爱情传说。湖因人而得名,园因湖而得名。
笔者学生时代曾有过几次游蠡园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事物和美好的记忆也越发淡薄。印象中离开无锡后的几十年里再没游过蠡园,或许有过但已记不起来了。
去年国庆期间,知青有个小聚会约在蠡湖饭店(蠡园大门西侧),乘着餐前短暂时间入园在百花山房和蠡湖烟绿石碑附近快速地转了转未能深入。今年春天的某个下午,笔者故地重游、再拾记忆。




蠡园假山远近闻名,主要以太湖石堆砌并形成假山群。山中有洞、通道曲折,怪石嶙峋、峰峦突起,峰回路转、别有洞天。最高峰谓之归云峰,山上有洞名归云洞。
就是在这片假山前,亲身领教、目睹了不从别人拍照镜头前走过的文明礼貌行为。当时笔者准备拍照时正巧有队外国游客走来,笔者放下相机想着让老外先行通过后再拍的,未曾想老外停下脚步静静的等候一边待笔者拍玩后才通过的。此刻、此景、此情顿时就有种莫名涌上心头,后来感觉仿佛上了一堂文明礼貌课。此后,凡遇别人拍照时要么等待、要么绕行避开镜头,从不故意从别人镜头前走过,更不会去蹭镜头。




千步长廊是蠡园的标志性景点,也是观湖绝佳处。
长约300米的千步长廊曲岸枕水,随湖而弯、依势而曲,有着山光照槛水绕廊之意境。一面可凭栏望湖,另一面的长墙上青瓦叠成的花窗,一窗一图各不相同。墙体上嵌有历代名人石刻。或许记忆的混乱和遗忘,怎么脑海里有着一些模糊印象,这面长墙上曾有过太湖各种浪花和涌的石刻或图案,这次入园还专门找了找以确认自己的记忆却没有发现这些图案。
长廊中间有个水码头,当年这里曾是无锡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横渡五里湖的登岸点。记不清是哪年了,也记不起是随大院子女暑期活动还是知青点知青来过这里观看过。后来纪念活动好像改在环城河了,登岸点是文化宫桥。





蠡园湖堤上间种着柳树和桃树,每每春天来临一片桃红柳绿争奇斗艳。堤外湖水拍岸,堤内水不扬波,一动一静,别样情趣。南堤春晓,蠡园著名景点之一。
立于湖堤远望,南、西南方向是石塘、雪浪、大浮等山,远山近水、湖光山色、烟波潋艳;东、东方向是湖滨饭店、蠡湖之眼摩天轮、蠡湖大桥和大剧院等,无锡城市发展的新标签,蠡湖的新景观,也是蠡园风光的新背景。当年空旷湖面天水一色,如今有了新的风景线和新的天际线。



不知无锡市1路公交是何年开通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能是唯一一路开往鼋头渚的公交车。从无锡火车站至五爱广场、湖滨路在中桥右拐至环湖路,经停蠡园。笔者当年居住于无锡西郊荣巷,如果乘公交游蠡园或鼋头渚需先乘车进城再转1路,费时费力费钱几乎没有这么走过。这种走法的公交费用可能可以值好几张公园门票了吧。



记得当年学会骑自行车后,有过从荣巷骑行蠡园的经历。那时笔者“深居大院”很少与社会接触,由于道路不熟、不谙近道,也不会从梁溪河摆渡,只能从梅园方向绕道环湖路前往。
路虽然有点远,可是那时“年少轻狂”、有朝气、有活力并不觉得如何。“摸”了老爷子的七管“美多”牌收音机放在黄书包里,听着音乐或评书骑车远行,别说有多开心了。
写这段时停“笔”反思,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笔者从知青返城又回到学校,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和收音机,财政状况也有了改善,为何没有再赴蠡园游玩,最后一次好像还是毕业前学校组织春游时才来了蠡园。为何、为何、为何?



由于多年没来蠡园了路也陌生,园内的假山、溪流、花木等构成曲径通幽之姿,如果择路有误往往会造成可望而不可及的结果,既有趣也恼人。入园时笔者信马由缰、走哪算哪,丝毫不急;可游兴已尽准备离去却找不着出口,七绕八拐、心急火燎……,无奈中突然柳暗花明也平添了一番趣味和释然。
离开无锡后,蠡园扩建了不少地盘,这次都去转了转。东部的凝春塔那一片,不是千步长廊东端闭门,就是墙后小径铁栅封堵,一直未能进去游览过,不知是路没走对还是运气不佳,总是有些遗憾。




下午5点多从蠡园出来,夕阳余辉下呈金褐色的公园大门显得古朴、端庄和辉煌。有别于大多公园的门楼使得笔者有些恍惚,由于记忆的缺失只能求证无锡的知青和同学,结果是:蠡园的大门原本如此。好吧,好吧。
有关蠡园的记忆似乎已无更多的内容,点点滴滴记录一下形成文字留作美好纪念吧。
文/图:无翅之鹰
2021年10月3日
更正:有资料显示无锡1路公交始发站为工农兵广场即五爱广场而非本文中的无锡站,特此说明。
前一篇:鼋头渚赏樱:樱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