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徜徉于高淳老街

(2021-06-06 11:03:55)
标签:

高淳老街

淳溪老街

固城湖

分类: 旅游美食
徜徉于高淳老街

  游古镇古村古街之风盛行时笔者对高淳老街就有了一定的关注。
  从笔者所居住的地方乘车至南京再乘地铁至高淳,早出晚归一天可以搞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拖了好些时日未能成行,怪哉。
  此次老同学溧阳农家乐之行返程时去了高淳老街,了却一桩心愿。
  笔者是傍晚时分入住老街附近的小旅馆。放下行李、拿起相机,一头扎进老街的巷弄里。次日上午再次进入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穿梭于大街小巷,始于宋时、盛于明清的“金陵第一古街”在笔者足下走了个七七八八。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高淳老街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又称淳溪老街,是高淳的商业中心。据称,高淳老街是江苏省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也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有“金陵第一古街”之誉。
  2012年,高淳老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现为国家4A景区。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高淳老街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明洪武年间建东坝、明正德年间加高东坝致固城湖水位猛增,原老街湮没湖底。现存老街始建于明代。
  春秋末期吴王伐楚伍子胥依令开挖胥河,沟通了苏南和皖南的水上运输,终形成历史上的经济走廊,也将四大米市中的无锡和芜湖连接起来。随着徽商的掘起,高淳特别是高淳老街成了多种商品的集散地,商贸、手工业、集市兴盛,商铺云集、街巷纵横、市井繁华。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高淳与安徽宣城相邻,明清时期有大量商贾来自皖南徽州地区,故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徽派特色,粉墙黛瓦马头墙。据老街的当地人所说,老街开发时临街的商业店铺其实已不是原先的模样了。笔者也发现许多马头墙、门楼等都是景区开发改造时后加上的。
  老街里有许多小巷,有些巷弄里多少还有保持着原始的味道。
  高淳老街主街为中山大街的一段,基本保持原样的约有300多米。景区东面则是新建的仿古商业建筑。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老街里比较大、对外开放的老宅有吴氏祠堂和杨厅。吴氏祠堂(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可参见《高淳老街的红色印记》一文。杨厅建于民初,三进砖木二层的建筑,典型的江南民居。杨厅是老街为数不多的收费景点。
  位于老街(中山大街)西侧大致保持平行的河滨街有不少清末民初的民居,笔者逛了2个来回,无法入内参观有点遗憾。
  景区外,沿着中山大道向北穿过商业步行街,有一段不到200米的路段,沿街都是老建筑,看情形应该是原高淳老街的组成部分,有待下一步商业开发呢。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据笔者观察和感受,高淳老街有着一定程度的商业开发,但一点也不过度。老街里大多是原住民,不像其它古镇古街将原住全部外迁。老街里许多店铺是原租户承租经营的。
  此外,老街里发现了一些颇具特色之处。临街建筑檐下或梁下斜支撑的木雕,多为神话人物和民间吉祥寓意,如“八仙”、出将入相、平升三级等。这些木雕笔者没有专门收集,只是随手一拍。老街的石板路中间为胭脂色花岗岩条石,两侧青石条石,据当地人说是从前的徽商从天柱山运来的,笔者还在网上查了查,没有找到相关信息,也不知是真是假。杨厅固定排门的底部凹槽是青石的,以前看到的多为木质的,损坏后改成水泥的。这些均是笔者头次见到,真的是长见识了。
  顺带说一句,虽然笔者久居江苏大多地方方言能听个七七八八,可高淳话是真听不懂啊。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徜徉于高淳老街

  老街各式店铺栉比鳞次,大多是经营当地土特产和餐饮。笔者是周日晚入驻的,晚间和次白天游客不多。原本想在老街吃个蟹黄汤包的,无论晚上或是早上,两家小有名气的汤包店均无食客,害得笔者没敢入内品尝。
  街上经营糕点也不少。一家现场做青团的店,地上周转箱里和悬挂的绿植盆里是鼠曲草,明明白白地告知顾客:咱家青团是用它做的。
  笔者出门很少采买所以不太关心商品价格,不过在老街“朱家面馆”吃了碗豆腐干肉丝青菜面再加一个煎蛋才9块钱,感觉好便宜。满满的一碗面和浇头笔者硬撑都没吃完,看着店里招牌上的“能吃是福,节约是德”8个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上午9、10点钟的样子,街上见到一些生意的人端着满满的一大碗干饭加菜肴坐在店堂里吃着。笔者问了一位女士:是早饭还是午饭?答:早饭。又问:怎么才吃还是干饭?答:早上起得早要准备生意,忙过一阵才能吃早饭,不吃干的撑不住。
  唉,生活不宜,大家多多珍惜吧。

文/图:无翅之鹰
2021年6月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