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车辙深深,一眼千年

标签:
西津渡古街镇江市博物馆旅游图片 |
分类: 旅游美食 |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有说是作者从西津渡北上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的,也有说作者于瓜洲眺望江南由感而发。不管怎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实为千古绝句。
京口,镇江古称。明《读史方與纪要》就西津渡是这样记载的:“今城西北三里曰西津渡,为南北对渡口,古谓之西渚……唐时亦曰蒜山渡,宋置西津寨于此,俗谓之西马头,即江口也,亦曰京口港。”




镇江、扬州构成长江与大运河的黄金十字水道,南北水上交通咽喉,千年古镇西津渡有着辉煌繁华的曾经。如今西津渡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渡口历史街区。
笔者曾三顾西津渡,却被那石板上深深的车辙所震撼。历史和岁月、生存和负重,所有的一切似乎都通过独轮车的木质轱辘刻印于上坡或下坡的车辙里。
西津渡有一面石墙,墙上刻着“一眼看千年”。石刻下有一玻璃罩,罩内保护着考古发现的从唐前至清不同朝代的路面遗迹。千百年来,无数的商旅、文人或难民,通过渡口跨越大江南北。





至今2000多年前,甚至可以追溯6000多年前,镇江、扬州一带是滚滚长江的入海口,魔都上海那时还汪洋之下孕育着,西津渡可谓是长江南岸第一渡。
大运河的开通,特别是隋唐运河的全线贯通,西津渡也由军事要塞转向街镇并不断的繁华兴盛,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著名人物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拾阶而上过拱门是西津渡东入口,而小码头街则是西津渡的西入口。这段老街不过短短的几百米,而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和厚重。





上世纪80年代,笔者也是常来常往于镇江。早年曾在一些资料里见过西津渡的介绍,也就昭关石塔还有点印象。那年代人们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繁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而老街老房子等弃之如敝履。如今想来,笔者还真是错过了西津渡未开发前的原始街道,悔之晚矣。
如今西津渡已成镇江的著名景点,游人如过江之鲫。笔者2012年才第一次赴西津渡,终于揭开了西津渡的面纱,留下深刻印象。



昭关石塔是座过街喇嘛塔,始建于元朝年间。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因此人们每从塔下过一次便是礼佛,是对佛的一次顶礼膜拜。
2006年,昭关石塔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是现在全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千年古渡、千年古街也仅有二处国家文保单位,昭关石塔位列之一。




西津渡宗教文化的痕迹颇深,除昭关石塔外,观音洞、铁柱宫、超岸寺等最为典型,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等融入西津渡。有学者指出,西津渡形成了以“平安济渡,和谐商旅”为核心的宗教文化。
笔者曾在西津渡观音洞附近看到,一大早就有信徒跪拜礼佛,门前和门缝中留下了供品或钱币。相传观世音菩萨途经镇江时援救了坠江的渡客,世人感恩而建了这座观音洞,也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美好愿望。
观音洞对面的救生会起源于宋代,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救生不正是“平安济渡”理念最深动、最具体的体现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辟为通商口岸。西津渡银山门一带被划为英租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和公司、企业。英国领事馆见证了镇江作为最早开埠口岸的历史,现这一片被称为“鉴园”,即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旧址现为镇江市博物馆,国家文保单位,也是西津渡一处不可多得的景点。
车辙深深、一眼千年。古渡、古街、古塔无不向我们诉说着西津渡的风雨沧桑和光辉岁月。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唐代诗人戴叔伦《京口怀古》)。这个“渺”实在是妙。
文/图:无翅之鹰
2020年7月16日
前一篇:西津渡拾卉
后一篇:巴东,一个差不多忘记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