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运河风光带:西水墩
标签:
古运河旅游图片历史 |
分类: 旅游美食 |
前几年,笔者对无锡古运河风光带饶有兴趣,几次无锡之行分别游访了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运河公园、江尖公园等古运河沿线的景区景点。笔者虽然在无锡生活、学习近10年,可对西水墩并不知晓,还是这两年关注无锡古运河风光后才渐入眼帘。
笔者由高中同学引领、陪同从西水墩西南方向、棚下街南端步入西水墩,进入小巷迎面遇到迎龙桥。该桥是座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年(1738),晚清重建(碑记)。迎龙桥在无锡略有小名,源自于该桥的有关传说,其中两则比较有代表性:
其一,端午节龙舟竞渡于此为终点,故名“迎龙”。
其二,为迎驾乾隆南巡而建造、命名。据说,乾隆十六年(1751),农历二月十九上午,首次南巡的乾隆皇帝的龙舟到达无锡县境。御船到了西水墩,稍西行,有一座新建石拱桥,桥顶“迎龙桥”三个红漆大字分外醒目。乾隆问:“建此桥何意?”王知县奏道:“微臣早闻,康熙圣帝第一次南巡苏州建了‘接驾桥’,今日圣上第一次驾临,迎龙接驾。建迎龙桥志庆。”



笔者不知如何判断这些说法,但传说与文物保护单位碑碑记时间上差了13年。碑记想来有过专家考证不会大错,迎龙接驾的传说则连年月日都能说清,唉,信谁好呢。
迎龙桥桥面不宽,桥面、栏杆等已失原样,桥面正中一块有着花纹(可能是龙图腾)的方石也不知是否原来的。桥下的小河或许是梁溪河上游支流之一呢。游西水墩不妨前来一观,或可为你的旅行锦上添花。


过迎龙桥向北不远就是西新桥,一座简单普通的早年水泥拱桥,石阶、护栏灯柱配合四周景色极有特色和韵味。拾阶而上、远望近看,红墙、绿荫、流水、拱桥、挑檐、古寺,四处皆风景。这儿是摄影的好地方。
廊桥,西水墩南端入口。
西水墩及周边卫星图
西水墩,又名太保墩、窑墩,位于西门桥南侧之运河、梁溪交汇处,面积7004平方米。刊于1574年的明万历《无锡县志》载,此墩“旧为太子太保秦金别业,今废为关王祠”。又载地理家言:“此为地轴”,与天关黄埠墩同为古运河风水枢纽。清初,将关帝祠旁的水仙庙改祀明天启初无锡知县刘五纬,又称刘侯庙,1860年毁于兵燹。现存建筑“西水仙庙”为清同治年间重建,1889年增建,2001年重修。明清时因渔民于此祭祀水神,故建内外戏台,作酬神演出。
上面一段文字全摘自《中国大运河 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
西水墩》碑记,西水墩的来龙去脉笔者懒得整理编写啦。
无锡市文化馆正门
西水墩上的外戏台
西水墩面积不大,如今保留下来的仅有水仙庙历史建筑群,其中内外戏台为重要的人文历史景观。从前水仙庙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庙里的两座戏台就是祭祀时请人唱大戏用的,每逢刘五纬诞辰日,有庙会演戏,渔民进香,河面上船只云集,热闹非凡。水仙庙香火鼎盛,各种庙会吸引商家云集,成就了对岸棚下街当年的商贸繁荣。
古运河、梁溪河原是无锡主要水上交通要道,自从两河禁航后,古老的河流终于安静下来,经过整治、美化后,古运河、梁溪河越发美丽、诱人。位于两河交汇处的西水墩,宛如水中仙子静静地注视于古老无锡的巨大变迁。
显应桥,仿古石拱桥,对岸就是棚下街。
二殿正门的花冈岩立柱,右首刻有“光绪二十有二”字样。
走过廊桥、登上西水墩,周遭的喧闹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于无形,好一处闹中取静,别有清幽之地。
西水墩是无锡古运河风光带上的一处景点,也是附近居民散步、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岛上绿树成荫,环境恬静,风景如画。外地游客乘车抵达,也可乘观光游船从水上登岸。


环岛一周,有一些居民在晨练,似乎未见如笔者一般的游客。非休息日,文化馆却大门紧闭,除了看门护院的没有人上班。想象中的琴瑟齐鸣、歌声绕梁、挥毫泼墨、书画陈列……诸如此般,也只能是想象而已。
廊桥上,和同学一起吞云吐雾、小憩片刻,清风徐来,些许不快烟消云散。
文/图:无翅之鹰
2018年6月12日
相关文章:
前一篇:无锡之南,古镇老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