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中西方绘画审美差异
(2015-06-16 09:22:16)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 |
分类: 原创 |
浅谈中西方绘画审美差异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思维方式。所以在中国画中的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四、艺术的表现不同
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比较区别》(丰子恺)
西方绘画在画面上涂满色彩,不留空白。西方绘画风景和静物画主要是追求画面上的美,讲究光和色的调和。西方绘画如塞尚多画静物,他往往把不同的对象安排在一起,借以获得不同色彩的形的完美和谐。塞尚在摆静物时也十分讲究,他把衬景布铺在台面上,然后再安排水果,使各个水果的调子形成对比从而造成互相补色的震动感。更重要的是,他不只是表现真实自然的某一部分,他在探索将对象多层次、多视点地进行变形并统一在画面中,让画面具有更宽泛、更广袤、更全面的内涵。
而中国绘画讲究“计白当黑”,很注意空白的经营,使没有画面的部位,像有画面的部位一样成为整个画幅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人的绘画技巧:如何体现深山古刹呢?一人就画了一座深山,里面隐隐约约有一座寺院;一人就画了了一座插入云霄的高山,什么都没有画。最后一个人,他画了一条小河,傍依着一座山,山间小径隐隐约约,河边有一个小和尚在挑水。山上飘着几缕炊烟。这就是留白的艺术。我们看见小和尚,看见水桶,看见几缕炊烟,就能知道在深山老林里,有一间宁静的寺院了。
中国绘画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画意”是画家精神感受的传达。构思“画意”是创作的开始。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画意”在构思之后并不是不可变化,而是可根据需要在作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画家边作画边改变自己的“画意”,在逐步完善绘画中寻找创作的乐趣。因此,作品的“画意”产生于作画前,完善于创作中。中国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西方绘画的物质性、再现性,相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表现性之间的巨大差异了。西方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如塞尚的《静物》中放在桌上的两个水果盘分别位于不同的水平线上,似乎所有的摆设都要向画面的前方跌落,整个透视关系完全被打乱。这种探索导致了后来立体主义的诞生。
五、文化根源不同
丰子恺先生在《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比较区别》文中写道: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塞尚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不像其他印象派画家那样关心光和大气的效果,他更关心的是景物结构。圣维克图瓦山位于塞尚的故乡,他曾经数十次从各种可能的角度来画这座山和周围的风景。塞尚的绘画自1890年以后更具有抽象的表现性,轮廓线也变得更破碎、更松弛。色彩飘浮在物体上,以保持独立于对象之外的自身的特征。每块笔触都根据自身的作用,很得当地存在于画面之中,但又服从于整体的和谐,既有结构又有抒情,达到了古典和浪漫、结构和色彩、自然和绘画的综合。他将所有的元素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组织成绘画的真实。
《圣维克多山》就是这样一类绘画的杰作之一。塞尚的油画《圣维克多山》,在画的中部,有一棵高大的冷杉树,把画分成了两半,但这棵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向右倾斜,使它看起来象是在随风摇摆一般,这样画面才不至于太过呆板。在画的中部,有一条高架桥,从左至右,向下微微倾斜。为了平衡画面,塞尚在左边画了另一组冷杉树,笔直的线条,象一根楔子打进了画的左边。在画的下部,也就是多岩石的丘陵上采用淡灰和桃红,用深浅不同的绿色来描绘松树。屋顶上用了橙色和灰色,小池塘里是一片天蓝色。在平原上,塞尚用一块块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橙色来展现屋子、蔬菜地和收割完的小麦地。往上看,在青翠的冷杉树冠边,是圣维克多山,山的左边部分,是淡红色的,看起来山是光秃秃的,而右边部分则是一片很冷的蓝色,那里应该是茂密的森林吧。山的上面是暖洋洋的蓝天,有一些淡淡的白云在飘着。
塞尚的用笔是那样的稳定坚实,看着这幅画,我们会觉得,这些景色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明媚的阳光下。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秩序中的美。这幅画里既有结构又有抒情味,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达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构和色彩、自然和绘画的综合。它属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景画的伟大传统,然而,又象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它又被看成是个人知觉的极大积累。画家将这些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组织成新型的绘画的真实。“圣维克多山”一画表明,塞尚已经充分掌握了他所特有的那种立体的形以及这些形的透视安排。在这幅画上,已经不再有前期那种立体的形以及这些形的透视安排。在这幅画上,已经不再有前期作品那种惴惴不安的和简单化,而是表现了信心十足和结构上的更大复杂性。塞尚把高山描绘得遒劲有力和巍然庄严,山势显得十分险峻。前景的概括性使观者与山岩峭壁挨得更近,在山崖的简略的形体中包藏着潜在的运动和潜在的斗争。热情重又压倒了静观。大地的力量挣脱了束缚,它们的怒吼取代了安谧的观察。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也许塞尚应该被叫做一名建筑师。他是事物关系的敏锐捕捉者。这种关系可能就是造物者让诗人去观察与寻求的。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绘画史融汇了欧洲各国的文化观念、宗教意识、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它既是一部绘画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题目,白石老人最后非常巧妙地画了一群蝌蚪,由远及近地从一股山泉中随水流出,画面既未直露地以“蛙”破题,却又完全切合题意;既未出现蛙,当然也就无“蛙声”,但却又让观者分明听到蛙声不绝于耳,可谓别具匠心,是一幅传世名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
欣赏中西方绘画艺术,既是享受,又是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传统绘画不一样,西方绘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西方画家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中国画重在写意,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意,写的是意象、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所以中国画光是技术好不行,你画得好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