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浅谈中西方绘画审美差异

(2015-06-16 09:22:16)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分类: 原创

浅谈中西方绘画审美差异

                           

                                 2013春汉语言文学    叶红玉 

 

 

    中国绘画起源于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劳动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质朴的原始绘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不朽的作品,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历朝历代,无数绘画精品如奇葩异卉斗妍争辉, 各个画派如涓涓清泉汇成滔滔江河。这是一个伟大的艺术传统,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一、从体系上划分东方绘画、西方绘画

    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世界各国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般认为, 从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发展起来的称为东方绘画(以中国为典型代表);从希腊、罗马绘画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它们在历史上互有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

    二、使用材料、工具和表现技法

    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方法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和矿物、植物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而西方绘画所用的工具材料及画法与中国画不同。如油画是用透明的植物调合颜料,在经过加工的布、纸、板等材料上作画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划,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工笔画所用颜料大多以矿物质制成,历经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个画面漂亮明丽,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

    三、中国绘画写意,西方绘画写实

    水墨画西方绘画多为油画国画主要是写意,所以有大写意,小写意,注重意境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不管是注重色彩还是注重形体,都是写实为基础

    散点透视中国画透视法,也叫多视点透视,画山水可从山下画到山上,走哪画哪,这和西方的焦点透视不同,西方传统绘画透视只有一个视点。以大观小,中国画从不以固定视角透视空间,而是眼神流动,飘瞥四方,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心中就将全部景界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画面。它是中国画家观照法,也构成了我国传统绘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思维方式。所以在中国画中的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四、艺术的表现不同

  在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是三个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大致可以和欧洲绘画中的人物、风景、静物相对应。

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中国画西洋画的比较区别丰子恺

西方绘画在画面上涂满色彩,不留空白西方绘画风景和静物画主要是追求画面上的美,讲究光和色的调和。西方绘画如塞尚多画静物他往往把不同的对象安排在一起,借以获得不同色彩的形的完美和谐。塞尚在摆静物时也十分讲究,他把衬景布铺在台面上,然后再安排水果,使各个水果的调子形成对比从而造成互相补色的震动感。更重要的是,他不只是表现真实自然的某一部分,他在探索将对象多层次、多视点地进行变形并统一在画面中,让画面具有更宽泛、更广袤、更全面的内涵。

而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很注意空白的经营,使没有画面的部位,像有画面的部位一样成为整个画幅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人的绘画技巧如何体现深山古刹呢?一人就画了一座深山,里面隐隐约约有一座寺院;一人就画了了一座插入云霄的高山,什么都没有画。最后一个人,他画了一条小河,傍依着一座山,山间小径隐隐约约,河边有一个小和尚在挑水。山上飘着几缕炊烟。这就是留白的艺术。我们看见小和尚,看见水桶,看见几缕炊烟,就能知道在深山老林里,有一间宁静的寺院了。

中国画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画意”是画家精神感受的传达。构思“画意”是创作的开始。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画意”在构思之后并不是不可变化,而是可根据需要在作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画家边作画边改变自己的“画意”,在逐步完善绘画中寻找创作的乐趣。因此,作品的“画意”产生于作画前,完善于创作中。中国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西方绘画的物质性、再现性,相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表现性之间的巨大差异了。西方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塞尚《静物》中放在桌上的两个水果盘分别位于不同的水平线上,似乎所有的摆设都要向画面的前方跌落,整个透视关系完全被打乱。这种探索导致了后来立体主义的诞生。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在《静物苹果篮子》以及其它许多静物中,塞尚在表现上所获得的成功甚至超过了巴尔扎克的言语描述。塞尚仔细地安排了倾斜的苹果篮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苹果随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峰之间,将盛有步糕点的盘子放在桌子后部,垂直地看也是桌子的一个顶点,在这个新环境里,不是物体的关系,而是存在于物体之间并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变成为有意义的视觉体验。画完此画七十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来看这幅画的时候,仍然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一切微妙的东西,塞尚就是通过这些东西取得了他的最后成果的。不过,我们现在能在不同的水平上领悟到他所达到的美了。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不少思路,其独特的主观色彩大大区别于强调客观色彩感觉的大部分画家。

五、文化根源不同

丰子恺先生在《中国画西洋画的比较区别》文中写道: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神韵西洋画重形似。……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塞尚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不像其他印象派画家那样关心光和大气的效果,他更关心的是景物结构。圣维克图瓦山位于塞尚的故乡,他曾经数十次从各种可能的角度来画这座山和周围的风景。塞尚的绘画自1890年以后更具有抽象的表现性,轮廓线也变得更破碎、更松弛。色彩飘浮在物体上,以保持独立于对象之外的自身的特征。每块笔触都根据自身的作用,很得当地存在于画面之中,但又服从于整体的和谐,既有结构又有抒情,达到了古典和浪漫、结构和色彩、自然和绘画的综合。他将所有的元素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组织成绘画的真实

《圣维克多山》就是这样一类绘画的杰作之一。塞尚油画《圣维克多山》在画的中部,有一棵高大的冷杉树,把画分成了两半,但这棵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向右倾斜,使它看起来象是在随风摇摆一般,这样画面才不至于太过呆板。在画的中部,有一条高架桥,从左至右,向下微微倾斜。为了平衡画面,塞尚在左边画了另一组冷杉树,笔直的线条,象一根楔子打进了画的左边。在画的下部,也就是多岩石的丘陵上采用淡灰和桃红,用深浅不同的绿色来描绘松树。屋顶上用了橙色和灰色,小池塘里是一片天蓝色。在平原上,塞尚用一块块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橙色来展现屋子、蔬菜地和收割完的小麦地。往上看,在青翠的冷杉树冠边,是圣维克多山,山的左边部分,是淡红色的,看起来山是光秃秃的,而右边部分则是一片很冷的蓝色,那里应该是茂密的森林吧。山的上面是暖洋洋的蓝天,有一些淡淡的白云在飘着。
  塞尚的用笔是那样的稳定坚实,看着这幅画,我们会觉得,这些景色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明媚的阳光下。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秩序中的美。这幅画里既有结构又有抒情味,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达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构和色彩、自然和绘画的综合。它属于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景画的伟大传统,然而,又象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它又被看成是个人知觉的极大积累。画家将这些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组织成新型的绘画的真实。“圣维克多山”一画表明,塞尚已经充分掌握了他所特有的那种立体的形以及这些形的透视安排。在这幅画上,已经不再有前期那种立体的形以及这些形的透视安排。在这幅画上,已经不再有前期作品那种惴惴不安的和简单化,而是表现了信心十足和结构上的更大复杂性。塞尚把高山描绘得遒劲有力和巍然庄严,山势显得十分险峻。前景的概括性使观者与山岩峭壁挨得更近,在山崖的简略的形体中包藏着潜在的运动和潜在的斗争。热情重又压倒了静观。大地的力量挣脱了束缚,它们的怒吼取代了安谧的观察。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也许塞尚应该被叫做一名建筑师。他是事物关系的敏锐捕捉者。这种关系可能就是造物者让诗人去观察与寻求的。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绘画史融汇了欧洲各国的文化观念、宗教意识、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它既是一部绘画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传统绘画在表现方法上无论从造型,色彩,风格都有很大不同。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的。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的真实意图。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的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所谓“ 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这种神奇这种中国哲学文化所独特的眼光和心灵,你是无法在西方风景绘画中看到的。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题目,白石老人最后非常巧妙地画了一群蝌蚪,由远及近地从一股山泉中随水流出,画面既未直露地以“蛙”破题,却又完全切合题意;既未出现蛙,当然也就无“蛙声”,但却又让观者分明听到蛙声不绝于耳,可谓别具匠心,是一幅传世名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

欣赏中西方绘画艺术,既是享受,又是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传统绘画不一样,西方绘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西方画家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中国画重在写意,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意,写的是意象、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所以中国画光是技术好不行,你画得好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这也是中国画总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通过中西方美术鉴赏,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审美差异中,我们不仅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变化使我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增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而且了解不同时代的艺术特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增加我们的知识面;陶冶我们的性情,增加我们的文化修养,带动个人素质的提高。

 

    在塞尚之前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所有的画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而画家本人却做了模仿自然的奴隶。但塞尚则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的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正是由于塞尚这种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震撼,这种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

    随着西洋画的传入,现代的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国传入的绘画技法——包括素描、油画、水彩画等多种技法,大大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巧,有的画家在工具材料上也不断革新,把西洋画的技法巧妙地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融会在一起,无疑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O一四年七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