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图》之以动衬静教学
汤瑾工作室 邬群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瑞雪图》描写的雪中夜晚山村静谧的景象,让学生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
2、通过赏析以动衬静的千古名句,领悟这种写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在老师引导下运用以动衬静的方法进行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你好,欢迎来到我的微课堂。峻青的《瑞雪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胶东半岛第一场雪的美景,下面请和我一起走进峻青笔下“山村静夜雪弥天”的画面吧!
二、学习感悟
1、(出示画面)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句中的“万籁俱寂”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也没有。可是夜里的山村已经万籁俱寂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大雪降落的沙沙声和枯枝被压断的咯吱声呢?这里的“沙沙声”和“咯吱声”都是细微的声响,试想一下,假若在繁华喧闹的大街上,我们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吗?当然不能。只有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凝神静听才有听到这样“沙沙声”、“咯吱声”。像这样通过描写动态的景物或是细微的声音,来体现环境“静”的写法,就是以动衬静。
2、自古以来,在景物描写中,人们经常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景物或环境的静。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道出了这种意境。
再来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儿,“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诗人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春山的月夜之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
说到这,我便想起了唐代诗人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时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一边骑着毛驴,一边吟着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时候,贾岛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月夜幽静的山林里,飞鸟在池边的树上栖息了,万籁无声,一个和尚匆匆赶来,到了门前,是“推”还是“敲”呢?贾岛一边思考,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不料冲撞了当时的京都长官韩愈的车队。贾岛连忙赔礼,并讲述了冲撞原因。韩愈听了,深思了一会儿说:“还是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丝声响的时候,敲门声更能显出夜深人静。”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月夜的幽静。
三、举例示范
学到这,我想你一定对以动衬静的手法有所了解和感悟。当我们需要描写安静的环境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出示图片)这是一个夏天的夜晚,月光如水般倾泻下来,满天的星星像钻石般撒在深蓝的天空中。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动态的景物来衬托这夏夜的宁静呢?还是让我们走进草丛听一听、看一看吧!(播放声音)
我们听到了,草丛里的小虫子在不停地鸣叫;远处,还传来了青蛙的叫声;我们还看见了萤火虫在飞来飞去……,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动态的景物来描写夏夜的宁静:
(出示写好的片断)草丛里的虫子窸窸窣窣地窃窃私语着,远处传来了此起彼伏的蛙声。几只萤火虫悠闲地飞来飞去,萤火忽明忽暗,就像夏夜的一只只绿色的小眼睛。
四、迁移运用
再来看这幅图,秋日的黄昏,农民伯伯忙完了一天的活儿,回到家中,空旷的田野上站着一个戴草帽的稻草人。而你坐在树下看着稻草人向你点头微笑……如果想让这片田野显得更加宁静,我们可以用哪些动态的景物来表现呢?鸟儿的啼叫声、树叶的摇晃声、风吹稻浪声,等等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描写对象。课后就请你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描写这秋日黄昏的田野吧!
相信,你一定能用有声的景物描绘出一个无声的世界!
这节微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希望你有所收获,谢谢你的观看!
【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本节微课,教师以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教师以《瑞雪图》中“山村静夜雪弥天”的片段开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以动衬静”。再带领学生品析以动衬静的名诗佳句,穿插贾岛“推敲”的故事,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以动衬静手法所表达的艺术效果——渲染幽静的意境。学是为了用,最后,学生和老师一起用上以动衬静的方法描写宁静的场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