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向

2025-03-17 09:47:14

摘要:跨学科作业设计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作业设计需从优化跨学科作业设计内容结构,搭建跨学科作业设计层次体系,开辟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路径,提升跨学科作业设计育人价值,落实跨学科作业设计课程理念等方面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为课堂提质增效,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 作业设计 实践路向 道德与法治

作业设计是教师的基本功。跨学科作业设计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作业设计应关注跨学科结构深层、内在的创新应用和迁移,从优化内容结构、搭建层次体系、开辟实践路径、提升育人价值、落实课程理念五个方面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为教师的课堂提质增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优化跨学科作业设计内容结构

跨学科作业设计内容涵盖面广,可以从本学科的时政热点中选取某个话题,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省市县情中择选资源,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本教材中选取某个单元,还可以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五个学习主题中选取某个主题进行跨学科作业设计。对如此众多的内容进行筛选,教师在选题上就必须权衡好各种关系,找到立意点和创新点,优化跨学科作业设计内容结构。

以“追寻红色印记绘就思政底色———初中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跨学科作业设计”为例。首先, 在主题的选取上要有创新,要从其他教师鲜有涉及的主题上进行思考。因此,在吃透课标基础上,没有从时政热点话题和课本教材单元框架等大部分教师优先会选的角度考虑,而是从课标设置初中阶段五大学习主题中,选取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进行跨学科作业设计。其次,在内容选取上,专注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作为抗战时期的省会城市,永安是中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革命文化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如此丰富的地方资源与教学理念和个性特色相融合,从本土资源线→任务驱动线→素养培育线上打造独具特色的乡土资源作品,促进学生更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再次,在目标设计上聚焦综合育人,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多学科知识统整,深入融合相联学科核心素养,坚持知、情、意、行多元评价标准,舍弃单一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以及忽视跨学科整合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具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跨学科作业,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为本土文化代言,增强政治认同和道德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从而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搭建跨学科作业设计层次体系

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作业设计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需求,科学设计分层作业,服务于“双减”政策的落实,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因此,在构建跨学科作业层次体系中既要有基础型作业,又要有发展型作业,还要有挑战型作业。在这三种层次作业设计中,体现思维的进阶性,通过分层布置,给学生适合的选择空间,找到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平衡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效,落实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要求。

在本次实践中,设计“书写红色记忆,探寻革命之源”的基础型作业。一是要求学生通过本地红色革命素材,借助历史的时空观念和语文学科的文学素养,重温革命诗文,写出爱国诗句,感受其中内涵; 二是通过网络、采访等方式搜寻永安红色文化印记,将信息和资料运用加以整合,结合历史理解,运用语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美术的创意实践,设计永安的红色革命文化名片,促进学生了解、关心家乡的红色文化,渗透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设计“挖掘红色基因,传承民族精神”的发展型作业,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在“绘制红图———邀你‘一探究竟’”和“弦歌相承———重温峥嵘岁月”两个项目主题中选做一题,画出永安红色地图或谱写永安红色歌曲。试题从学生现实生活问题出发,围绕具体项目分组协作,发挥成员各自优势,以开放性架构开发项目,挖掘传承点、创新点、融合点,在成果展示中涉及了语文的表达能力、地理的地形分析能力、美术的绘画能力、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历史的史料运用叙述能力,在跨学科融合中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达成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建构。设计“赓续红色文化,迈步崭新时代”的挑战型作业,呈现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家乡设计红色文化海报,并阐述设计寓意。通过海报制作的任务驱动,丰富跨学科的生活体验,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历史核心素养,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整体认识和个体见解,传递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视觉效果。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融合提升语文的语言表达、美术的审美鉴赏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学科在研究红色革命中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培养跨学科学习的高阶思维。

三、开辟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路径

跨学科作业设计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内容主题的结构性,将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点提取出来,拓展相关学科信息,把本学科知识和相近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教师在设计中应形神兼备,开辟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路径。在“形”上要探索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在试题的情境和设问上设计学生如何学习的“任务单”和“施工图”。在“神”上要严格依标命题,在试题的立意和答案上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笔者在发展型作业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项目化作业:

以上两个项目化作业,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任选一个项目作业进行任务驱动,通过本地革命文化设置情境,创设多姿多彩的微视频形式,将跨学科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凸显跨学科学习的真实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丰富作业多元化评价形式,增强学生体验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从试题立意和质量评价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在社会嵌入视角下汲取党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思政元素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主导性优势,注重价值引领,“思政红”的“神”与多学科的“形”二者兼备,有利于开辟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的路径,在亲力亲为中感受体验政治生活。

四、提升跨学科作业设计育人价值

作为当下“流行”的学习方式,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育人价值在于紧跟时代脉搏,融入时代热点,融合多学科理论思维与方法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设计中将不同学科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核心素养和学习思维相互融合,不仅将不同学科的目标、知识、方法、素养等方面相交融,使学科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作业体系;而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内容和思维等方面有机整合,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化设计,生成一个创新的试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学科间的渗透不是随机选择的,需依据学科间关联的知识、能力、素养等进行有机融合。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成为后世道德教育的经典教材;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这些作品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情境。道德与法治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与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相互支持和渗透,有助于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实现学习的有序进阶、可测可评,进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如在跨学科作业设计中展现的试题:永安作为中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宣言》在此发表,东南半壁文化人士在这里汇聚,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纸一笔,都见证着伟大与光荣。请你设计一张永安红色名片。本题在提升育人价值上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注重形式的融合。通过网络、采访等方式搜寻关于永安红色文化印记,要求学生能够将信息和资料运用加以整合,利用历史的史料实证来判断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形成时空观念,整理重大事件,形成对本地红色革命历史的整体认识。第二,注重思维的融合。通过跨学科渗透的方式,以了解和探究本土红色革命文化为作业主线, 明确传承革命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培育学生整合学科知识的实践能力,发挥道德与法治演绎与具体化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注重素养的融合。通过发挥语文的运用语言表达素养,使用规范语言描述和分析历史史料,结合美术的创意实践素养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利于培育学生综合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设计,学生经历了“搜寻资料—名片制作—交流评价—优化展示”的学习过程,实现跨学科作业设计育人价值的最大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五、落实跨学科作业设计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知行合一。在跨学科作业设计中,要注意汇聚多学科合力,知行相促,力求做到知行合一,落实课程理念。一是把不同学科知识的应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从一维空间拓展到多维空间,突破学生学习的边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认识红色革命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践行爱国精神,增厚思政底色,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和思维能力,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担当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服务家乡,奉献社会,关心国家发展,进而在行动上落实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跨学科作业不仅是知识整合的桥梁,更是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趣味性、多样化、多层次的跨学科实践性作业,连接“知”与“行”,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间穿梭领会,不仅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在真实而充盈的体验中,涵养学生品格,促进知行合一。如在设计“挖掘红色基因、传承民族精神”环节中,通过绘制红色革命地图或编制红色革命歌曲的项目式作业,引导学生学会融合各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加深对乡土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作业设计也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在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中,对所学知识和实践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既构建了各学科概念,又提升了探究实践能力,还锻炼了科学思维能力,渗透了态度责任教育,进而获得素养提升。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实现“知”与“行”相互衔接、逐层深化,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五大实践路向,在本质上就是立足学科本质,深化对跨学科育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思考,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简介:林建梅,福建省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正高级教师;李兰天,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本文原载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10期,详细注释与引用请参见原文。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