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协同之‘难’与教育应对
2025-02-24 09:55:32
时下,校家社协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界到各中小学校,热度持续不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热度,自然是因为其重要。须知,只靠学校一家唱“独角戏”,教育效果自然难如人意。其实,除开重要性,还有一个原因是难度大。一件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不会有如此持续高强度的热度。对此,我们可以从主体、目标和内容三个维度来简单梳理校家社协同“难”在何处。
从主体来看,三者对于协同的意愿是不一样的,作为承担主导者角色的学校,总体而言,都会主动寻求与家长和社会的协同,意愿最强烈。但对家长来说,情况相对复杂。作为协同的主体,正常交流者有之,热情过度者有之,心不甘情不愿者有之,漠然者有之,长期缺位者亦有之。而对于承担支持责任的社会来说,因其构成复杂,且与家校协同一般情况下不算本职工作,他们自然兴趣不大。因此从学校的角度,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对于家庭这一主体,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该如何主导?如何寻求社会的支持?老师作为主导者所承担的协同责任,工作内容如何界定,有没有边界?
从目标来看,尽管大方向上三者目标一致,都是帮助孩子成长、成才。但仔细分析,三者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学校追求的是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落脚点在于孩子未来的成长,但对家长而言,他们会更关心孩子的分数和排名,更关心自己的孩子,更关心孩子当前的情况。于是一些不谐声音,便会时有所闻。社会的情况会更复杂一些:于公立机构而言,尽管支持教育是社会责任,但这个“责任”很在多时候都是“虚”的;于盈利性机构而言,他们的目标更多地是利润而非教育责任。那么,如何看待学校和家庭在协同目标上的分歧,又如何弥合这些分歧?对于社会,如何创新机制,让他们真正愿意协同与学校、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从内容来看,仅就校家协同来说,会发现有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而非全面发展,包括成绩进退步、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而鲜少关心学生在学校的生存境遇和生命状态,在家庭的亲子关系和生活质量。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问题”而非日常生活,比如孩子迟到早退、心理问题、顶撞老师,和同学闹矛盾等等;如没有问题,多半情况下鲜有家校沟通。对于协同内容上的偏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观念,是竞争性考试带来的内卷,还是学校管理上的漏洞,抑或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对此,该如何改进?
校家社协同之“难”不只于此。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难点”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和谐校家社生态的构建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意事项:
1.标题自拟,主题宜小不宜大,切忌面面俱到;
2.力求立足中小学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理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3.写作风格易于为一线教师所接受,字数控制在6000字左右;
4.文章应包含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请参照国家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叙事类文章除外),文献请顺序标注,手工生成,文尾参考文献标点一律用半角,所标注文献应有准确页码。
联系电话:020-85215387 85211209
联系人:徐老师
校家社协同之‘难’与教育应对
时下,校家社协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界到各中小学校,热度持续不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热度,自然是因为其重要。须知,只靠学校一家唱“独角戏”,教育效果自然难如人意。其实,除开重要性,还有一个原因是难度大。一件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不会有如此持续高强度的热度。对此,我们可以从主体、目标和内容三个维度来简单梳理校家社协同“难”在何处。
从主体来看,三者对于协同的意愿是不一样的,作为承担主导者角色的学校,总体而言,都会主动寻求与家长和社会的协同,意愿最强烈。但对家长来说,情况相对复杂。作为协同的主体,正常交流者有之,热情过度者有之,心不甘情不愿者有之,漠然者有之,长期缺位者亦有之。而对于承担支持责任的社会来说,因其构成复杂,且与家校协同一般情况下不算本职工作,他们自然兴趣不大。因此从学校的角度,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对于家庭这一主体,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该如何主导?如何寻求社会的支持?老师作为主导者所承担的协同责任,工作内容如何界定,有没有边界?
从目标来看,尽管大方向上三者目标一致,都是帮助孩子成长、成才。但仔细分析,三者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学校追求的是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落脚点在于孩子未来的成长,但对家长而言,他们会更关心孩子的分数和排名,更关心自己的孩子,更关心孩子当前的情况。于是一些不谐声音,便会时有所闻。社会的情况会更复杂一些:于公立机构而言,尽管支持教育是社会责任,但这个“责任”很在多时候都是“虚”的;于盈利性机构而言,他们的目标更多地是利润而非教育责任。那么,如何看待学校和家庭在协同目标上的分歧,又如何弥合这些分歧?对于社会,如何创新机制,让他们真正愿意协同与学校、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从内容来看,仅就校家协同来说,会发现有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而非全面发展,包括成绩进退步、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而鲜少关心学生在学校的生存境遇和生命状态,在家庭的亲子关系和生活质量。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问题”而非日常生活,比如孩子迟到早退、心理问题、顶撞老师,和同学闹矛盾等等;如没有问题,多半情况下鲜有家校沟通。对于协同内容上的偏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观念,是竞争性考试带来的内卷,还是学校管理上的漏洞,抑或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对此,该如何改进?
校家社协同之“难”不只于此。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难点”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和谐校家社生态的构建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意事项:
1.标题自拟,主题宜小不宜大,切忌面面俱到;
2.力求立足中小学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理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3.写作风格易于为一线教师所接受,字数控制在6000字左右;
4.文章应包含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请参照国家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叙事类文章除外),文献请顺序标注,手工生成,文尾参考文献标点一律用半角,所标注文献应有准确页码。
联系电话:020-85215387 85211209
联系人: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