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正确的生活方式:身勤,心善,气和
2024-10-25 09:18:56
用专业的方式听评课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
安庆市王佩平名师工作室 韩婷
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听课和评课。听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课堂中发现问题,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反思课堂,指出学生老师需要改进的教学方向,通过听评课活动促使老师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对我来说,往往听评课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专著从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故事分享,问题解答,范式创新和课例研究。编委们由浅入深,专业化地对课堂观察进行论述,把听评课部分从专业的角度进行透彻地讲解、分析,让我以后在听评课方面更有着力点,更有方向性。什么是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依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本书提供了以下一些研究范式,1.需要有一种新的分析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2.观察课堂必须有具体的观察点(观察任务);3.观察课堂必须借助观察/记录工具;4.观察课堂必须有一个合作体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保障其专业性。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我知道了课堂的观察内涵和观察点,让我对一节课的观察更有思路,更有方向。在平时磨课和正式上课我们工作室也采用了
自己设计的《课堂观察评价分析表》的数据分析,并且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通过问卷汇总数据,与会者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几节课例之间的数据差异,授课老师可以直观的看出磨课与正式上课两堂课之间的数据差异。《课堂观察评价分析表》不仅帮助上课老师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为评课老师提供了全面的观课视角。
课堂观察分为三个环节,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就是为听课应该做的准备工作,课中观察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分工,选择观察位置,做好课堂观察记录,课后会议就是课后评课。
通过阅读我对课堂观察的方法、听评课的策略,记录的要求和方法等有了系统的了解。反思自己的课堂听课,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观察老师也观察学生,既关注老师的授课内容也关注学生的活动,观察的目标太多,故而观察浮于表面;观察的内容乱,研究不深入,课后评议也是泛泛而谈。读了这本书后,我在听课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个或两个维度听课,比如“提问”,上课老师一共提问多少次?有效的提问多少次?无效的多少次?高水平的设问有几个?后来发现,
工作室课前提前设计表格让自己的听课和记录事半功倍,数据统计也更快,评课也更有针对性。
最正确的生活方式:身勤,心善,气和
用专业的方式听评课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
安庆市王佩平名师工作室 韩婷
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听课和评课。听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课堂中发现问题,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反思课堂,指出学生老师需要改进的教学方向,通过听评课活动促使老师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对我来说,往往听评课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专著从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故事分享,问题解答,范式创新和课例研究。编委们由浅入深,专业化地对课堂观察进行论述,把听评课部分从专业的角度进行透彻地讲解、分析,让我以后在听评课方面更有着力点,更有方向性。什么是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依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本书提供了以下一些研究范式,1.需要有一种新的分析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2.观察课堂必须有具体的观察点(观察任务);3.观察课堂必须借助观察/记录工具;4.观察课堂必须有一个合作体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保障其专业性。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我知道了课堂的观察内涵和观察点,让我对一节课的观察更有思路,更有方向。在平时磨课和正式上课我们工作室也采用了
自己设计的《课堂观察评价分析表》的数据分析,并且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通过问卷汇总数据,与会者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几节课例之间的数据差异,授课老师可以直观的看出磨课与正式上课两堂课之间的数据差异。《课堂观察评价分析表》不仅帮助上课老师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为评课老师提供了全面的观课视角。
课堂观察分为三个环节,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就是为听课应该做的准备工作,课中观察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分工,选择观察位置,做好课堂观察记录,课后会议就是课后评课。
通过阅读我对课堂观察的方法、听评课的策略,记录的要求和方法等有了系统的了解。反思自己的课堂听课,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观察老师也观察学生,既关注老师的授课内容也关注学生的活动,观察的目标太多,故而观察浮于表面;观察的内容乱,研究不深入,课后评议也是泛泛而谈。读了这本书后,我在听课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个或两个维度听课,比如“提问”,上课老师一共提问多少次?有效的提问多少次?无效的多少次?高水平的设问有几个?后来发现,
工作室课前提前设计表格让自己的听课和记录事半功倍,数据统计也更快,评课也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