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小主张”当好思政“大先生”
2024-10-12 10:4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师应坚守三尺讲台,成为具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大先生”,拥有个人教育“小”主张。教育主张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提炼并一以贯之的简洁明了的教育理念,它的形成离不开追问、凝练和践行。
教育主张须持续追问
北京教育学院的靳伟老师在“教师思想凝炼”讲座上呈现了一副简笔学生画像,让听着试着用一两个词或短语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书写中初步意识到什么是观点。然后持续追问“为什么要表达观点,如何表达观点”,抽丝剥茧地帮助老师寻找内核。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恰如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教师通过不停地追问自己,明确教育真正追寻的是什么,再以此为靶向进行毕生钻研。
想要提炼教育主张,教师应在长年累月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自问答”训练。例如,提出“问题式教学”主张,教师可通过自我回答寻找内核。问:“为什么要进行问题式教学?”答:“因为希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问:“什么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答:“对现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问:“现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该如何设计?……不停地自问自答,对以往的碎片式教育经验进行分解、重构、串联,直到清晰自己在教育路上一直坚守的教育信念。
教育主张须精准凝练
持续追问只是教师循梦的起点,要使教育主张落地,还需要结合自身优长不断凝练。精准凝练教育主张需要教师对教学理念进行反复琢磨和深入思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解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明确教学旨向和理念追求,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长期目标,提高教学主题的可持续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凝练教学主张,首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风格持续阅读相关教育书籍、参加教育培训或向同行学习交流,缩小教育主张的内圈层。其次,可以通过向上级汇报、与同事合作、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以此为教育主张搭好中间运行支架。最后,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出版教育专著、参加教育领域的重要活动等方式,扩大教育主张的外圈层,继而反向强化。
教育主张须系统践行
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大项目等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既见树木,也见森林”的结构性思维。将教育主张结构化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时教学中,教师会自觉链接主题相关内容,在教学某个知识点时,教师会清晰知道其在知识体系中的坐标位置。学生掌握了坐标上的知识点,教师再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带领学生把在坐标上的点联系起来,就会让散落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践行教育主张,需要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进行系统训练。例如,教师阅读书籍,可以先浏览目录、前言、导语或序言,了解书籍总体脉络,再进行深度阅读,读完后把书籍的整体内容重新架构并复述出来,完成内化。接下来,教师可通过阅读分享或教学汇报,聚焦主题,列出分解式提纲,勾画输出结构图示。如座谈会上,主持人临时抛出问题:请分享你的教育主张。教师就可以围绕“3W+案例”迅速列出提纲:我的教育主张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育主张?我的教育主张如何践行?知识体系化会使教师的教学观点、教学行为、价值传递在不自觉中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并整体呈现出来。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孔子的教育主张对中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为中国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思政课教师要科学凝练教育主张,并围绕个人教育主张深耕教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来源 |
文章原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年4月第2周)
构建教育“小主张”当好思政“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师应坚守三尺讲台,成为具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大先生”,拥有个人教育“小”主张。教育主张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提炼并一以贯之的简洁明了的教育理念,它的形成离不开追问、凝练和践行。
教育主张须持续追问
北京教育学院的靳伟老师在“教师思想凝炼”讲座上呈现了一副简笔学生画像,让听着试着用一两个词或短语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书写中初步意识到什么是观点。然后持续追问“为什么要表达观点,如何表达观点”,抽丝剥茧地帮助老师寻找内核。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恰如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教师通过不停地追问自己,明确教育真正追寻的是什么,再以此为靶向进行毕生钻研。
想要提炼教育主张,教师应在长年累月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自问答”训练。例如,提出“问题式教学”主张,教师可通过自我回答寻找内核。问:“为什么要进行问题式教学?”答:“因为希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问:“什么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答:“对现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问:“现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该如何设计?……不停地自问自答,对以往的碎片式教育经验进行分解、重构、串联,直到清晰自己在教育路上一直坚守的教育信念。
教育主张须精准凝练
持续追问只是教师循梦的起点,要使教育主张落地,还需要结合自身优长不断凝练。精准凝练教育主张需要教师对教学理念进行反复琢磨和深入思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解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明确教学旨向和理念追求,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长期目标,提高教学主题的可持续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凝练教学主张,首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风格持续阅读相关教育书籍、参加教育培训或向同行学习交流,缩小教育主张的内圈层。其次,可以通过向上级汇报、与同事合作、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以此为教育主张搭好中间运行支架。最后,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出版教育专著、参加教育领域的重要活动等方式,扩大教育主张的外圈层,继而反向强化。
教育主张须系统践行
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大项目等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既见树木,也见森林”的结构性思维。将教育主张结构化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时教学中,教师会自觉链接主题相关内容,在教学某个知识点时,教师会清晰知道其在知识体系中的坐标位置。学生掌握了坐标上的知识点,教师再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带领学生把在坐标上的点联系起来,就会让散落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践行教育主张,需要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进行系统训练。例如,教师阅读书籍,可以先浏览目录、前言、导语或序言,了解书籍总体脉络,再进行深度阅读,读完后把书籍的整体内容重新架构并复述出来,完成内化。接下来,教师可通过阅读分享或教学汇报,聚焦主题,列出分解式提纲,勾画输出结构图示。如座谈会上,主持人临时抛出问题:请分享你的教育主张。教师就可以围绕“3W+案例”迅速列出提纲:我的教育主张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育主张?我的教育主张如何践行?知识体系化会使教师的教学观点、教学行为、价值传递在不自觉中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并整体呈现出来。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孔子的教育主张对中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为中国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思政课教师要科学凝练教育主张,并围绕个人教育主张深耕教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来源 | 文章原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年4月第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