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三个关键环节(附案例)

2024-09-30 16:41:06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以下三个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1.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实现“精准教”:

这一环节强调基于学生的动态水平创设情境任务,将“目标任务”转化为“问题式”的评价任务,作为启迪学生思维的脚手架。

借助“互助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反串、研讨、问答”,体现“以教定学”的理念,逐步构建成“问学”课堂。

同时,利用“激励性脚手架”推动学生学习,促进小组竞学的高效性。

案例说明

任务情境:在初中《诚实守信》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个关于诚信的视频案例,如“明明的一天”故事,引入诚信的主题。

脚手架搭建:

问题式脚手架:设计问题如“明明在哪些情况下展现了诚信?这些行为对他和他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规则类脚手架:明确小组讨论规则,如“每个小组有组长和记录员,负责协调讨论和记录关键观点”。

实施过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脚手架的引导下分析案例,深入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2.完善学习目标体系,保障“有效学”:

通过目标叙写,凸显目标包含的“四要素”,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让学生明确“行有方向”。

将学习目标外化于评价任务,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不断对照学习行为目标,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

目标设计需梯度呈现,符合不同类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励学生得到最大发展,并对“学困生”实施补偿学习,确保全体达成学习目标。

案例说明

学习目标:在《大家的“朋友”》一课中,学习目标定为“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道德修养”。

目标叙写:具体化为“学生能够分析社会现象,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升道德修养”。

实施过程: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确保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目标相符。

3.合理设计评价任务,确保“科学评”:

评价任务需与学习目标高度吻合,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路径和方案,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评价任务需符合不同学情,确保学生明确“任务内容、任务要求和评价量规”三个方面。

倡导“大任务”评价,从课前到课后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探究性任务、课内研究性、开放性、挑战性任务评价,以及课后的实践性、项目式的作业任务评价。

例说明

评价任务:在《诚实守信》一课中,设计评价任务如“学生能否在模拟情境中正确判断并做出诚信的选择?学生能否在课后实践中坚持诚信原则?”

任务要求:明确评价任务的完成标准,如“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能准确判断并解释选择的原因;在课后实践中能持续展现诚信行为”。

实施过程:教师根据评价任务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同时结合质性评价,如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等,形成综合评价。

这三个关键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核心体系,有助于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高品质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破茧成蝶的第一步,就是勇敢走出舒适区,去接触不同领域的人,去看见不一样的风景。要知道,真正的成长,正是不断优于过去的自己。愿你我都能在拼尽全力后,振翅飞向理想的天空。

                                                                    ----摘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