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萝卜=萝卜,这就是当下学校教研活动的真相!
(2022-09-15 16:35:57)分类: 科研任务 |
恕我武断地下个结论:当下大部分学校(不是所有学校哦)教研活动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基本上是“萝卜+萝卜=萝卜”的模式。
基本流程是:教研组(或备课组)长带着学科组教师,打磨出一节精品课——在教研活动日展示——展示结束,老师们七嘴八舌讨论一下(优点1.2.3,建议1.2)——最后发个不痒不痛的推文,大家转发一下,不痒不痛点赞一下。
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几乎每学期的教研都是这么搞的!
几乎每学年的教研都是这么搞的!
几乎几十年的教研都是这么搞的!
只不过,上课的人,不断地在换;教研的主题,也不断地在换。
而教研的效果呢?效果一定是杠杠滴——因为推文里写得清清楚楚呀!
事实上,该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究竟进步了多少?
天知道!
当然,也不能说效果一点也没有:培养了几位出色的公开课执教者,总结出了学校教研模式或教改经验,或许还会获得个教研大奖什么的。
我这样说,有些分管业务的副校长或教研组长,也许脸上挂不住了,也许此刻您开始愤怒了。
先别急着愤怒,看看我分析得对不对。
要我说呀,这种“萝卜+萝卜=萝卜”的教研,不是只是一个学校的现象,大部分教研活动都是这样的,你不用难过,更不用愤怒。
待我细细掰开来说。掰完了,您若还不同意,再扔我砖头!中不?
好!您暂放下砖头,我开始掰了——
首先,研究样本选错了!
常规教研活动,一般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是经过反复打磨的课。这种反复打磨的课,不是常态的真实课堂,而是被遮蔽和折叠的课堂——遮蔽和折叠了真实的学习障碍、真实的学习挫折、真实的学习困难。
试教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教研团队往往会把出现学习障碍或学习挫折的环节砍掉,换成极度流畅、毫无障碍的教学活动。这种规避学习障碍、学习挫折、学习困难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一定是磕磕绊绊的。
按理,我们搞教研的目的,是为了上好每节家常课。是家常课,就会出现各种真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现在的磨课,往往把这些真实的问题情境给遮蔽了,剩下的当然是行云流水啰。
你说呢?
其次,萝卜+萝卜=萝卜一般学校常规教研,都是本校学科教师聚在一起研究。所谓的“研究”,无非是几个稍有经验的,带着一群懵懵懂懂的老师在浅层次地讨论。
别误会,我丝毫没有看不起一线教师的意思,其实我相当地敬畏一线教师。我也曾是一线教师。回想我参与过的教研活动,大部分是校内的老师,在同一思维层次上不断重复。大家的思维基本趋于定势,教育教学观,也基本接近。因此,这样的“萝卜”炖“萝卜”,只能炖出一锅“萝卜”!
也因此,教学研究,死水微澜。这样的教研活动,整个学科教学,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教研组长和部分优秀教师的水平,代表着教研活动的整体水平。
其三,教研设计有问题!
一般的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是看热闹的旁观者和不痒不痛的评课者,不可能全程、全员、全情投入到研究中去。
有些,甚至本次教研活动上什么内容都不知道。到了上课现场,才得知这次教研的内容和执教者。
而且,这样的教研,往往忽略了前设计和后设计。所谓前、后设计,亦即上课之前,主动学习相关理论、主动参与文本解读、主动参与教学设计;上课之后,主动参与观课议课、提炼教研成果、撰写教学反思、建构教学模型、改造思维定势……
这些,统统都没有。参与教研,就像看了一场跟自己根本无关的戏。
如此,而已。
而且,而且大部分中国学校教研组,把教研等同于上课、评课。而上课以外的专业生活和课程探讨,少之又少,甚或没有。
这也是教研设计的主要问题。
综上,你认同我前面所下的武断的结论了不?嗯,如果认同,那就把砖头彻底放下。你放下,我继续掰~~
那么,如何切实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呢?
针对上面可能存在的三方面问题,我抛出三点改进建议:
第一,研究“裸课”,重选研究样本。
这里的所谓“裸课”,是指未经试教就公开亮相的家常公开课。
前面说过,教研活动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常态课教学效率。我们研究未经试教的常态课,就是把目光聚焦到日常课堂。提炼常态课的成功密码,发现常态课的常见问题,解决常态课的真实问题。
这样的研究,直面零包装的真实课堂,大家像解剖麻雀一样解剖一节常态课,提炼出12345,这些提炼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都是今后常态课碰得到或用得上的。这样的研究,才接地气的,才有真正借鉴价值。
一般来说,研究常态课,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提前一天告知上课教师教学内容,该教师利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备课,且规定不得进入课堂试教——可以在自己的大脑里反复再现课堂场景,多预设一些问题的应对策略。第二天,该教师带着昨天(晚)备的”裸课“亮相在众人面前,然后借助录像,回放视频,认真复盘,总结成败得失。如果有时间,上课教师可根据大家的建议,当天下午再次上这节课,让大家看见进步、思考主要变化以及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另一种模式是提前走进某位教师的教室,录制一节常态课,把这节常态课视频发给大家,要求大家教研活动之前认真观看,教研会上,结合录像片段,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萝卜+骨头+水=萝卜骨头汤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教研人员结构要优化。
每次教研活动,尽量邀请一名外校名师、外地名师或接地气的真正有水平的专家,这样的外聘请名师或专家,没有被该校教师同化,往往能够看出这个群体的主要问题,能作出“当头棒喝”的诊断,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
这样的教研,当然不再是“萝卜+萝卜”,而是加上了“骨头”和“水”,最终熬成了“骨头汤”——一锅真正有营养的汤。
第三,教研活动要精心设计
真正有效的教研,从教研流程来说,要全程参与;从参与人员来说,要全员参与;从参与热情来说,要全情参与——
(1)前置学习:教研组要提前两到三个星期公布教研主题,教研组长要发动相关教师搜索跟这个主题相关的文献(权威专著、高质量论文或案例),组织教师提前学习。
(2)全员设计:学习文献之后,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前设计”,亦即教研早一天,每位教师都要思考,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怎么上?甚至可以采用“盲盒抽签”的办法——大家都来备课,第二天抽中谁,就由谁亮相。当然,可以设定年龄范围。比如教龄2-15年(这个由各校自定)的教师参与盲盒抽课。
(3)团队观课:成立观课小组,分别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状态等维度观课,及时记录教与学的状态和数据。并做好观课样本的个体定点描述。
(4)课后检测:根据教学目标,由观课小组设计一些典型题目,对学生进行教学目标达成度检测。
(5)深度议课:执教者、教研组长、观课者、检测组,大家围绕这次教研的主题,深度讨论,总结成败得失。主持人随机在黑板(或白板)上记录研究关键词,最后由1-2位教师梳理本次教研活动形成的共识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7)专家引领:由高水平的专家对一天的教研活动做深度的剖析与引领。
(8)深度反思:教研组长带着大家认真总结这次教研活动,在学校微信公号或者学校教研刊物上,发布大家的后续思考。
这样的教研活动,不宜多,一个月一次,即可。
这样一学期扎实地搞四次,比每周一次教研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写到最后,意犹未尽,想对当下教研活动的一些极端形式主义的做法,泼瓢冷水——
某些学校,力气不是花在如何深入研究上,而是花在如何把形式搞得花哨、好看上。尤其是期末总结,大家各种“花式晒研”,犹如春晚一样轰轰烈烈。
最终,搞了一台琳琅满目的“教研展示秀”,教学的问题,可能一个都没有解决掉。
这样的花拳绣腿,真的不要再搞下去了。有这样的时间,还不如让老师们认认真真、安安静静啃读几本书。
从来忠言逆耳。你愿意听,我感谢你;你不愿意听,我也感谢你——只要你不扔我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