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政教学】郝良群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切入点

(2022-04-06 09:18:17)
分类: 学习情况

摘 要:主体在场的具身教育,能够让劳动教育释放出最大效能。但高中思政课程的知识性、思想性、意识形态性等特征,决定了劳动教育主阵地仍在课堂。高中思政课融入劳动教育,应发挥思政课程的专长,从劳动文化观、劳动价值观、高素质劳动观、劳动法治观四个维度着手,在把握劳动教育深刻内涵基础上,让劳动教育焕发光彩、落地生根。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劳动文化观;劳动价值观;高素质劳动观;劳动法治观


劳动教育,观念先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高中思政课融入劳动教育有别于小学与大学的重要特点,也是高中思政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思政课程的知识理论特性和意识形态特性,加上学生繁重的学业任务,决定了这一学段不可能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各类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更不可能普遍性地组织学生从事创新性劳动研究。但这并不是说高中思政课程在劳动教育中无所作为。相反,高中思政课程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在开展劳动观教育中大有可为,即开展劳动观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亲近劳动、关注劳动、遵守劳动法则。“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我们可以把劳动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劳动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劳动创新思维的培育和践行,劳动法治的理解和运用等。”由此,劳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应该主要关注劳动文化观、劳动价值观、高素质劳动观、劳动法治观四方面。


一、用与课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劳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涵养人之功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借用《国语·鲁语》的“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说明劳动的作用;曾用《尚书·周书》经典名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阐述一个人要实现伟大志向、获取伟大功业,离不开辛勤不懈的工作。总书记对有关劳动古语的引用,为思政课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范例。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中思政课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取得实效的总抓手。围绕这个总抓手,我们也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元素,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课程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高中思政课程的这一思想既突出了劳动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启示我们应关注劳动价值,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品质。为强化学生对上述思想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与学生一同分析下列名句:“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明代学者吕坤);“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春秋时期的敬姜)。上述名句蕴含的唯物史观思想,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弘扬劳动精神。学习“人生价值”内容时,教师引用古人有关劳动的论述,说明劳动是人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例如,“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清代政治家曾国藩);“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明末清初学者颜元)。上述思想有助于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以及人的成长与劳动的关系。

第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程活动。活动教学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思政课程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可以有效避免“道德灌输”“空洞说教”,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自然融合,使“劳动教育”变得丰富和具体。例如,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强调了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劳动关系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我国古代诗词来表达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学生们通过背诵并分析《卖炭翁》《观刈麦》《观田家》《蚕妇》《江上渔者》等诗词,认识到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体会劳动群众辛勤劳作的情景,分析说明其时的社会关系;学习必修4《哲学与文化》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诗词来表达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勤劳勇敢的品质。学生通过分析《黄河号子》《咱们工人有力量》《南泥湾》《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对劳动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时,组织“拆字”等教学活动。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幸福”两字的拆字“游戏”:“‘幸’,由‘土’和‘¥’(钱)构成;‘福’,由‘衣’‘口’‘田’构成,由此‘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钱花、有衣穿、有饭吃、有田耕。”上述活动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又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中华传统劳动观。


二、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典型案例促进劳动意识的形成

思政课融入劳动教育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以素养培育为导向,以知识逻辑为起点;而劳动课是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职业关注为起点的。思政课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应该将视野放到生活劳动实践这一更广阔、更宏大的课堂,用蕴涵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追求的典型事例或故事,将课程思想与生活劳动相结合,通过活动教学、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厘清学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用生活体验知识。教师将思政课程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能在劳动观培育中起到独特的价值。必修2《经济与社会》阐述了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循环的理论问题,又是与每一位劳动者利益休戚相关的现实问题。将劳动意识潜隐于教学情境中,可实现“分配方式教学”与“劳动意识培育”的统一,引导学生用生活体验劳动知识。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以下情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当全球1/5的人口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时,14亿多中国人民已过上小康生活,这是足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是值得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大书特书的发展奇迹。根据情境设置如下任务:结合《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请以一名中国中学生身份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一封信介绍中国是如何通过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上述教学设计蕴含下列道理,即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劳动成果分配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依赖全体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上述道理既是课程学理内容,也是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视野和人生胸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累积向往劳动的意识、搏击市场的观念,对于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劳动拼搏内驱力的激发,蕴含着劳动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真挚情怀,劳动观教育无须说教而又入心入脑。

2.用知识指导生活。马克思希望人能够在自身现实力量的塑造中,真正成为社会性的人。这里“自身现实力量的塑造”主要指劳动能力的塑造,通过劳动能力的塑造来履行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增强责任感。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用知识指导生活不仅能产生内化于心的效果,而且能够化知识为德行,夯实学生的劳动观。例如,学习辩证法联系观的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和任务:家里来了客人,需要烧水、洗茶杯、分发茶叶等环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地完成各项事情?上述情境中蕴涵着系统优化的方法,其实不需要按照固化的程序依次进行,只要在烧开水12分钟里,同时洗茶壶、洗茶杯、分发茶叶即可。这一技巧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此时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增强对劳动的认识,“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一边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生活中既要处理好数语外政史地等科目之间的关系,又要抽出时间锻炼身体,还要独立自理生活。你认为怎样做才能让时间发挥出最大功效?这一现实问题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切中了学生的生活要害,启发学生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审视自己的生活,起到了催生“素养课堂”的作用。此时,回归生活的思政教学无疑夯实了学生“劳动需要系统规划”的观念。


三、结合课程学理的要求推动劳动创新思维的培育和践行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已从工业时代步入数字时代,新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应运而生,新的劳动形态——数字劳动日益凸显”,数字劳动部分代替了传统劳动,脑力、智力因素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体力因素。总体上说,时代发展改变着传统的劳动方式,社会中部分“体力型”劳动开始走向“智力型”劳动。

数字技术革命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求未来劳动者必须树立新型劳动观。其一,劳动协作观。数字化生产改变了原有的场域关系,劳动者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数字资源,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就可以生产,但这种生产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让不同数字要素相互协调基础之上的,因此组织协作化程度较高。学习必修4《哲学与文化》“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等内容时,应该强化数字劳动的组织协作观,这是顺应时代规律发展的要求,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劳动智慧;其二,创新发展观。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数字劳动实际上内涵着大量的创新发展要素,劳动者应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态势。“新产业加速变革,新业态蓄势待发,数字劳动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展劳动者自由发展路径、促进经济全球化等多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未来劳动方式的变革始终处于“进行时”状态。

这意味着未来的劳动者既是数字技术的享受者,也是数字劳动的创生者、开拓者,创新发展无时无刻不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左右着人们的劳动方式。“数字技术反映了创造力当中建设性破坏性共存的特征,具有实现梦想、解决问题的力量,同时也具有削弱、侵蚀和破环的力量。”我们在学习“意识能动性”“实践永恒发展”“发展普遍性”“辨证否定规律”等内容时,应该引导学生确立“创新发展”的数字劳动观,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新时代劳动者的使命,也是思政教师顺应时代的育人要求。


四、联系选择性必修内容深化对劳动法治的理解和运用

劳动法律是规范劳动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是衡量人们行为正确与否的普适性法则。作为未来社会的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法律知识,是学生们走向社会、避免纠纷的前提。必修3《政治与法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课程中,许多内容都直接指向了劳动者的法律生活,具体而鲜明。教师可以基于课本、拓展课程,在增长学生法律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

劳动法规是高中生应有的认知储备,具有前瞻行为的价值意义。为此,我们应立足学生生活现实,基于法理用事实说话。学习“订立合同学问大”时,由于劳动合同涉及每个家庭的从业者且案例较多,于是,教学中我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开展“以案说法”的教学活动。实际操作时,我对学生们收集的不同案例进行了组合,设计成一个个成功而有趣、实用的议题,例如:“要约承诺订合同”“职场履约应规范”等,围绕议题,设置问题“小王与陈某间的交易合同是否有效?”“调岗是否属于公司的用工自主权?请你依据相关法律,给公司一些具体的建议。”设置的这些议题和问题,再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鲜活生动的法理和事例,既关注了学生的需求,又增进了课堂对学生的粘性,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学用并举,劳动法治观润“心”无声。


五、结语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思政课融入劳动观教育既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与遵循,也是思政教师育人守位的体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立德树人,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融通性——在劳动中享受尊严、实现人生价值,当学生们羡慕明星、网红试图“走捷径、赚大钱”时,劳动观教育何尝不是对他们心灵的一种修炼;当学生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又不愿意直面现实时,劳动教育又何尝不是对他们人格的一种锻造。当学生们真正认识并认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时,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快递小哥、小区保安等普通劳动者,也才会顺应数字时代的要求,产生为了美好生活而在劳动中穿越风雨的内源性动力,刻苦学习迎接明天的挑战。


作者简介


郝良群,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原载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