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鸣师”到“名师”到“明师”

(2019-11-20 12:09:42)
分类: 学习情况

【教育教学】从“鸣师”到“名师”到“明师”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gGupqX2u0f4oUlSEfC9HI67Ed7KyiaFia0Dqxv0eiaiatxXgTJkqXy0g8F7Mf02lrsbMJz8RQgRUxfj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gGupqX2u0f4oUlSEfC9HI62iabPsdhygUEuFk3WxnCia1kQjnCeKGP7bXARCtwZaxP0jCTkhavo1I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从“鸣师”到“名师”到“明师”






写在前面

当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名师工作室建设一方面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突破原有的零散的个性化经验走向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主张和思想。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在学校内部的竞聘中下岗,他很不服气的找校长抱怨,我在学校辛辛苦苦三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说下岗就下岗了。校长笑着说,你是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带给学生的都是疲劳。一个三十年教龄教师的教学实践,可能是一份教案的三十年重复,也可能是三十年的日常反思和行动研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三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就自己的名师梦。对于教师而言,经验是财富,也会是枷锁。仅仅做周而复始的知识传递者就是教书匠,而主动思考,勇于创新,深入研究,与时俱进就可能成为名师。

名师,就是有名气的教师。名师是优秀教师群体的代表。一名教师,在成为“名师”之前一定是“鸣师”。“鸣师”,顾名思义,能发声的老师。会上课,能讲座,善写作,爱研究。在口头表达能力或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某一方面抑或全部,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鸣师”从有经验的教师中诞生,他们钟情与课堂,真情与学生,激情与教育,才情与教研,往往在课堂实践中脱颖而出,从国家省市大赛中载誉而归,而后关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同课异构下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维差异”等。教师开始有了研究的意识和思考。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U0dTzks0RREP2UYVCE1ric0jibxW3yWicGHcQ59q4AbxZXPAg55ENaNm5cWianbicXfgwh5VibGP5fwYDF6znZUUGf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名师”之与“鸣师”,差别在于“变化”,后者更侧重于“成长”。列夫·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作为名师,知晓为什么要变化,应该怎样变化,要变化成什么样。据我观察和思考,能成为优秀教师者,在物质追求外,都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能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他们不仅会教书而且会读书,不仅会交流而且会交锋,不仅会创造而且会创作,不仅会演说而且会立说,不仅会分享而且会共享。

面对着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改变,作为新时代的名师,只有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名师之所以成名,不是取决于所获得荣誉和取得成绩,而是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优秀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些看家本领往往内隐于个性化的经验中,常常是碎片化和零散性的。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思想就是将这些难以言表的经验转化为外显的概念和共享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 “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不能称其为思想者,也不能说是名师,更谈不上教育家。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涌现出许多教学主张和思想,如诗意语文、童趣数学、意趣英语、融错教育等等。这些教学思想根植于教师的实践智慧,经过实践理论化,理论实践化,最终指向实践的提升,经历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持续互动过程。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欲成名师,先为明师。“明”师,即“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做一个心里明白的教师,通晓教育规律,明确学科特点,尊重学生地位。做一个明辨是非的教师。善于学习、实践和反思,吸纳百家之长,提炼出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明天之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预见性,培养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完整的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0dTzks0RREP2UYVCE1ric0jibxW3yWicGsRvl35T865K7RacfCJX9SqwbjG77v6EdaFJic6Cv3u841L8UibbP1Ric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0dTzks0RREP2UYVCE1ric0jibxW3yWicGTY3luv86HUtFsFFh5gYXiacDmkUnqU2yEOzQljT7tic7r9SYuWj8Sej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从“名师”到“明师”,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学生。教师不仅要探究教与学背后的理论依据,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更要将教学思想内化为教育情怀,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精神引领。这是名师成为明师的最高境界。能明名师之明。“明”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德。教育智慧来自于学习、实践和反思。

有这样一个案例,语文课堂上正在学习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故事。当一个小男孩在提问中讲到阿姆斯特朗登月的话题时,一个小女孩立刻复述出阿姆斯特朗登月后的那句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趁势,我追问孩子们,“你知道阿姆斯特朗当时还说过一句更伟大的话吗?”孩子们都摇头。我接着说:“当时美国政府要求登月的阿姆斯特朗向全世界宣布:月球是美国的新领地。但阿姆斯特朗却向世界宣告:月球属于全人类。”我追问另一个小男孩,“如果你是阿姆斯特朗,政府要你说月球是我们的,你说吗?”孩子说:“不说!”“那你回来要受处分,你说不说?”,孩子大声而坚定地说:“我不说!”这是整节课我没有预设但却感动我的时刻,因为科学精神就是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价值判断。

“明师”也是如此。这种独立思辨的精神和严肃的责任担当,是明师对自我、对工作、对学生、对使命的认知,是一种人格化的教育精神。这种人格特色体现在引领学生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从价值取向上看,“名师”取向是社会对于教师形成的外部价值判断,“明师”取向偏向于一种教师内部价值判断。

没有人都够把你变成什么人,除非是你自己想成为那样的人。教师的专业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会生发出向上向善的力量。从“鸣师”到“名师”,再上升到“明师”,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研修,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凝练自己的教学主张,构建自身的教学思想,并将之融于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和精神引领,才能超越经验,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育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