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2016-05-10 16:35:05)
标签:
教育 |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 |
|
数学思考 |
经历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幂运算的意义以及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的应用,发展运算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
问题解决 |
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情感态度 |
|
|
重点 |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及法则的正确应用。 |
|
难点 |
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问题。 |
|
二、学情分析
中所含名称:底数、指数、幂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二是再加上以前学过的系数的概念,增
加了正确理解法则的困难;三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容易与合并同类项混淆,这更给学生熟
练掌握法则应用法则增添了障碍。
|
系数 |
底数 |
指数 |
合并同类项 |
相加 |
不变 |
不变 |
同底数幂的乘法 |
相乘 |
不变 |
相加 |
从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来看,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已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
式学习转变,但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限制,还不够成熟,方法欠灵活。
本节课内容简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适当讲授使学生正确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通过练习巩固,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分层次地渗透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的内容简单、规律性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法上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资源
五、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3、合作交流,发现新知
5、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7、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我结合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将课堂结构设计为以下七个环节:
教学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问题1:同学们还记得105的意义吗?那么10n呢?an的意义呢? 师:我们回顾了幂的意义后,下面看请看一段视频《盘古开天》的故事,引出问题2 问题2:光的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太阳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5×102秒,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问题3: 105×102=?如何来计算?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算式中乘法底数,指数特点,引出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 |
生回顾an表示n个a相乘,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an叫做幂,其中a叫底数,n是指数。 根据 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 3×105×5×102=15×(105×102)千米 小组讨论交流,幂的含义,底数指数等。进而得出结果。 |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复习幂的意义,以及指数和底数的概念,为学习本节课的 法则做准备。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选用了一段有趣的视频引入课题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天文中的有趣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让学生感受大数,并产生计算105×102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较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
(二) |
活动1:做一做 1、要求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 活动2: 1. 2、根据刚才的做题思路你能完成下面两个题目吗? 2m×2n等于什么? ()m×()n呢?(m、n都是正整数) 你发现了什么?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指数和幂的关系。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并总结规律 活动3:提出新挑战 能否用数学符号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即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法则。 |
1.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这三个题目。 2.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加深对幂的意义的理解,总结得到: 103×102=(10×10×10)×(10×10)=10×10×10×10×10=105=103+2 3.学生展示(3)的做题过程 4.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题目 5.生总结发现的规律,用语言或字母表示。 ……学生活动,由特殊到一般 …… 小组内学生的积极主动抢答。讨论激烈 |
探究过程中的题目体现了从数字到字母的过程,但计算的规律却没有变,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为学生以后的猜想奠定基础。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做中感受数学知识,在探究中获取数学知识,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不少学生将幂的意义(几个相同数的乘法)与乘法的意义(几个相同数的加法)混淆,所以老师的提醒是必要的,让学生不断回顾幂的意义以纠正错误的认识。 由发现规律规律到总结规律,由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让学生在做中感受数学知识,在探究中获取数学知识,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
(三) 合 作 交 流 发 现 新 知 |
如果我们把底数用字母表示,那么你得到的结论还成立吗? 议一议
am·an= am·an=(a·a·……·(a·a·……·) (a·a·……·a) =a·a·……·a =am+n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底数幂的性质特点 活动2: 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 上述法则成立吗? 活动3: am·an·ap等于什么? 要求学生不光会的说出结论,更应该知道为什么?以及推广更多个同底数幂相乘。 |
学生在“做一做”的讨论中发现底数和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能变成自己语言进行描述。 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继而学生自己总结这个结论得到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法则的条件: (1)同底数幂 (2)相乘 结论: (1)底数不变 (2)指数相加 am·an·ap=am+n+p |
学生根据幂的意义验证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是以层层深入的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的将底数和指数分别进行观察、思考、概括。采取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自主的归纳结论,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参与的意识,既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建立了符号感。
学生通过法则剖析,更进一步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意义,为下一步灵活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性质的推广,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更加体现了知识的完整性。 |
(四) 题 组 训 练 巩 固 新 知 |
教师展示下面两个例题:
例1:(1)(-3)7×(-3)6
(3)-x3·x5 (4)b2m·b2n+1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5千米/秒。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 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
学生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自己独立完成两个例题。 解:3×105×3×107×4.22 =39.879×(105×107) =3.9879×1013(千米) 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3。9879×1013千米。 |
学完性质后,将性质运用到例题、习题中,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 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性质的条件和结论,注意每一步的依据,培养学生言必有据的数学精神。 设置例2的两个目的:一是运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大数,发展数感,让学生感受运用幂的运算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培养学生寻找解题的最简便方法的能力。 |
(五) 练 习 反 馈 应 用 新 知 |
教师出示题组练习: 练习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2)
(3)
(5)(-x)2
=
(6)a3·a2
(7)a3·b5=(ab)8 练习2计算
(1)52×57
(3)-x2·x3; 练习3 已知3a=9,3b=27,求3a+b的值. |
生思考一两分钟后,可抢答,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回答。并说明理由,加以改正。 |
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对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辨析,通过辨析,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总结常见的错误,让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使学生明白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应注意的问题,学生从中发现错误,总结错误,归纳错误,纠正错误,最终少犯甚至不犯错误。 直接应用法则,巩固法则,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法则的逆用,让学生灵活的应用法则,在练习种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
(六) 归 纳 总 结
建 新 知 |
谈一谈:你这一节课有什么收获? 收获一:知识方面…… 收获二:能力方面…… 收获三:情感方面… |
学生精心梳理自己的收获,争先交流,积极发言. |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完善的过程,。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后,我以谈收获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自主总结,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交流,回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升华获得经验,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总结时,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指出本节课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性质,再从一般到特殊的应用性质,这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
(七) 当 堂 检 测 布 置 作 业 |
1、填空1)x5
2)a
3)x 4)xm
2、
3、 4、已知2m=5,2n=16,求2m+n的值. 布置作业 1、课本P24习题 2、自编一道最能代表个人水平的题目 |
|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克服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条件和结论两方面来辨析性质的特点,也为了检测对性质的理解程度及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的数学品质。 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板 书 设 计 |
法则: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
底数
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