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老街的表里

(2015-04-24 14:30:32)
标签:

旅游

文化

杂谈

上海老街的表里

所谓“表里”,如躯体与脏腑、如皮肤与筋骨,有看得到的与看不到或不方便与人看的。说起“上海老街”亦是如此。 有旅游攻略讲:若要回眸往昔,探究老上海的话,则要去“上海老街”,它会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百年前的上海。这“上海老街”指的是方浜中路,西起河南南路,东至人民路,长825米的明清~民国风的商业街。


▼如果坐着旅游巴士,从河南南路走进“上海老街”,但见一幢幢黛瓦粉墙、红柱飞檐的仿明清建筑,一家家铺将开去,无非是旅游纪念品商店、古董店、茶楼之类。

上海老街的表里
▼到旧校场路靠近豫园城隍庙这一带,更是显得巍峨堂皇,这便类似于大户人家的主厅堂了。

上海老街的表里

 

▼期间还会遇到城隍庙,庙前有牌坊,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43年),额上有永嘉幼童题“海隅保障 ”四字。

上海老街的表里

 

▼众所周知的年代里,殿前碑亭、蟠龙石柱、铜香炉均被毁去,直到1994年才恢复宗教活动。

上海老街的表里

 

▼屋檐上的砖雕精美绝伦,不知是否还为原物?

上海老街的表里

 

▼方浜中路从光启路的那个丁字路口的仿古戏台“玄扈台”(玄扈是徐光启的号)开始,两侧街面的老房子有修缮改建,保留了民国初年的民居特色。

上海老街的表里

 

▼老街两侧屋顶上马头墙时隐时现,格花门窗亦精巧玲珑,一派窄街闹市的民国范儿,但商店里卖的却是毫无特色的大路货。

上海老街的表里

 

▼夹杂在这中式民居之中,偶然能看见几幢高大的欧式建筑,也算是海纳百川的表现之一。

上海老街的表里

●这便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种“老街”,络绎不绝的游客所能感受到的“老上海味道”。其实,上海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老街”。

▼坐地铁九号线到【小南门站】,西面方向有一条不足一公里长的“乔家路”,这是被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赞为“上海市区内最后一块带有浓重的江南小镇特色的区域”。
上海老街的表里

 

▼ 乔家路路口很好找,看到【小南门警钟楼】便是了。这楼是1910年救火联合会所建,现位于一个派出所内。

上海老街的表里

 

▼乔家路【懋德里】 ,石库门民居。

上海老街的表里

 

 ▼【梓园】,最初是康熙进士周金然购筑,原名宜园,清末民国初被海上名书画家、实业家家王一亭所购,因园内有颗百年梓树,改名为梓园。“梓园”二字由吴昌硕题写。1922年,王一亭在此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

上海老街的表里

 

▼沿街门楼上的罗马柱浮雕,园内房子的西式阳台都能让人想见当初的辉煌。现在却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之余,屋顶还被住户加盖一层,已是无法细看了。 

上海老街的表里

上海老街的表里

上海老街的表里

 

▼【勤慎坊】,红砖清水墙的新式里弄。拐入弄内,一片宁静。
上海老街的表里

上海老街的表里
▼【诒瑞坊】,到了这里算是乔家路的东段,还是居家为主的,再往前则成为马路菜场,变得喧闹异常。
上海老街的表里

 

▼在路边设摊,还算规矩。

上海老街的表里

 

▼到了乔家路与光启南路的十字路口,摊位已设到马路中央。
上海老街的表里

 

▼【九间楼】,徐光启的故宅,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宅第。原来有屋上、下各九间,现只存上下各七间。

上海老街的表里

 

▼若不是有这块石碑,谁又能相信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启的故宅呢?
上海老街的表里

 

▼这排看似与老城厢普通民居一般无二的二层小楼,已被菜摊和杂乱停放的各式车辆所包围。

上海老街的表里

 

▼乔家路走到路头是丁字路,右拐进入凝和路,依旧是熙熙融融的马路菜场,依稀可见浦东的“三神器”。

上海老街的表里
▼壮观的鸽子楼,黄昏时大片鸽子在天空中盘旋飞舞的景象早已是很久以前的回忆了。
上海老街的表里

 

▼凝和路与蓬莱路的交接路口,这便是阮教授所讲的与周庄、乌镇相同的江南古镇的气质。

上海老街的表里

 

▼蓬莱路上不见游客,只有生活着的人们。

上海老街的表里
▼路边弄堂内,牵手施然而行的祖孙二人的身影。
上海老街的表里

 

▼门板虽然斑驳,石箍依然精致,原汁原味的石库门。

上海老街的表里

 

▼过了河南南路,继续沿着蓬莱路向文庙前行,不知名弄堂内真实的上海人家。
上海老街的表里

 

▼路边的饮食小店

上海老街的表里
▼墙角养着的八哥
上海老街的表里
这便是上海还“活着”的老街,看上去虽杂乱无序,却包含了多少上海人孩提时的记忆。再次看见,仿佛又闻到点燃煤饼炉时的柴火味,好似又听到各家父母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呼唤声。小时候的房子、马路乃至学校若已在城市改造风中被吹的荡然无存,而失去童年之根的上海人,不妨来此回忆一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