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篇小说《风雨晴》第一回

(2021-10-30 14:45:05)
标签:

文化

第一回  赡养大且作   送终孝子欲断肠

红尘滚滚天地悠悠。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生生的人是灵动的,有趣的,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环境决定了人,人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创造历史。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很难想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故事,那是多么的苍白乏味。社会生活,如同舞台,生旦净末丑,各色人等,陆续登台演出风雨晴晦人生,酸甜苦辣的生活

苏北有个临海县,临海县有个鱼落镇,鱼落镇政府驻地在鱼落村。鱼落镇的镇长叫余天小。乡镇政府是最基层一级人民政府,镇长可以代表镇政府行使行政职权。有人说,村委会是最基层一级政府,错也。村委会是村民选举出来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乡镇政府指导下开展工作。在乡镇,镇长非同小可,政府的一把手。余天小这个镇长,有人请,有人夸,有人捧,有人敬,不要说在鱼落镇了,就是在全县,也是高楼上吹喇叭,鸣()声在外。村子里出了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家乡的父老乡亲引以为荣余天小的家就住在离镇驻地鱼落村不远的鱼沟村,土生土长,是从这个小村子走出去的。每当坐着小董开专车回小村,老远在村口下了车,他知道,家乡毗邻山东,离曲阜不远,是孔孟流道的地方,老百姓最讲礼节。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这个村一个在公社工作的小干部,骑着自行车回家,那时自行车很稀罕,这个干部自我感觉良好,不知天高地厚,自认为骑着自行车了不起,也是身份的象征。到了村头,前面一个老头扛着耙刚从田里回来,慢慢地走着,挡了自行车的路,这个小干部很不满,就不住地揿着自行车铃铛,“嘀铃铃,嘀铃铃……”意思是叫让路前面那个老头回头一看,是自己的侄子,怒火中烧,牛鞭打向侄子,骂道:“你这个不懂规矩的小鳖子,没有家教的东西,抽瞎你的狗眼,叫你铃!”小村人当成笑话,一直讲了多少年。

余天小遇见父老乡亲,哪怕就是不太懂事的小孩子,也热情地打招呼,一脸的笑,和蔼可亲。村里的老少爷们,对他的印象极好,余天小成了村子里的偶像,老少爷们羡慕极了。大人教育孩子:“你看你余叔,四十刚出头,就当上了镇长,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有出息!”
  但余天小也有遗憾,还在他不懂事的时候,襁褓之中,父母就先后去世,是奶奶一手把他抚养大的,还培养他上了大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从小学到大学,每到开学,学费都是乡亲们凑的。如今,奶奶也不在了。大学,他的专业是学农的,毕业分配在镇农科做农业技术员,埋头工作,不懈努力,熬了多少年,做到了大镇长。他懂得感恩,村里的公益事业,只要知道,都会抽空参加,捐点款。谁家有了困难,譬如有的村民生病住院,有的人家孩子考上大学,或者红白事,他都要送去几百元,表示一点心意。在乡亲们眼里,余天小是个好人。在镇里,他经常教育属下说:“要有感恩之心,父母在,是个宝,常回家看看,好好孝敬孝敬父母如果父母远去了,子欲而亲不待,想起来就晚了。我现在就有些遗憾。”逢年过节,他常常撵属下工作人员回家团圆,自己留在镇办公室替他们值班。属下都感到余镇长有亲和力,善解人意,余天小在镇里也很有人缘。

村里有个孤寡老人余大娘,八十多岁了,原来身体还可以,生活也能自理。最近,身体突然就不行了,行动不便,吃喝拉撒睡,都得有人帮助,多亏周围好心的邻居,经常过来给余大娘洗洗捞捞,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呀,一个耄耋老人,这可怎么办呀?这事给余天小知道了,孤寡老人余大娘比余天小高一辈,余天小叫她大娘,和余天小奶奶经常走动,邻里的关系处的特别好。从小学到大学,余大娘还经常接济过余天小呢。读大学花销多,寒暑假来家,余大娘都要挤出点钱,送给余天小,资助他上学。余大娘病情见重,余天小惦记着。这天抽空,余天小买了一些营养品,带着镇里的勤务员黄灿,一起去看望了余大娘,陪陪余大娘,余大娘说:“你那么忙,还来看我?”余天小说:“大娘,再忙,我也得来看看你,这是我应该的。

回去以后,余天小考虑好些日子,和妻子马敏霞商量,要朝远处看,我们一起照顾余大娘吧余天小的妻子欣然同意。有一天,余天小拨冗回到了小村,找来几位年高德劭的长辈,和他们商量:“各位叔叔大爷,我的父母不在了,多亏各位,还有余大娘的关照,才有我的今天。我看到余大娘的身体不行了,我想把接回家,就像我的亲娘一样照顾她。”一言既出,满座皆惊,没想到,余天小还有这样的热心肠,这样的孝心真是难,到底是公家培养的人,有觉悟。在座的叔叔大爷怎能不惊讶呢,只是担心,作为一镇之长,诸事缠身,公务繁忙,怕影响他的工作。余天小似乎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就说:“这不要紧,我再雇个保姆,让大娘安度晚年。从此,大娘就是我的亲娘。我和马敏霞早早晚晚也能尽尽孝。”在场的叔叔大爷哪有不同意之说,都说行,那就是你的亲娘吧。只是作为镇长,也不好履行什么过继手续,众目睽睽之下,就这样默认了。

余天小的家是两层小楼,一个小院落,花草树木,满院生香,在鱼沟村也是首屈一指的。余天小的爱人马敏霞是小学图书管理员,贤惠通理,也很乐意丈夫认了个娘。他们腾了一间房子,打扫干净,桌椅沙发,空调电视,考虑余大娘的身体,专门安装了矮床,被褥是新的,一切安排停当,高高兴兴地把余大娘接回家来居住。余天小夫妻俩工作忙,就雇了一个五十多岁的本家嫂子当保姆,专门照顾余大娘。
  村子里人说,余大娘这辈子算烧高香了。从此以后,饭来张口来伸手,保姆照顾周到。马敏霞下班回家,忙上忙下,给老人梳头洗脸,换洗衣服,做些好吃的给老人吃,和老人说说话。余大娘虽然身子骨活动不方便,但心里很快乐。余天小有空就回到鱼沟村的家,到床前坐着陪陪娘,一口一个“娘”,直叫得老人心里乐开了花。余天小还常常带来些好吃的营养品,给老人补补身子。如果余大娘有个头疼脑热的,请来医生,吃药打针,夫妻俩陪里陪外。村里老老少少都夸余天小夫妻,说他们是难找的大孝之人。

只是余大娘的好日子并不长,过了几个月,这一天,余大娘突然患病,还没来得及送医院抢救,就驾鹤西。余天小马敏霞夫妻俩哭得死去活来,请来叔叔大爷办娘的后事,他说:“没想到,娘这么快就走了,这就是我的亲娘,生前我养老,走了我给娘送终请叔叔大爷帮忙。”吊唁这天,因为是镇长的娘么,村里沾锅靠盆的,都来哭丧。丧事办得很风光,按照农村的风俗,请来两班吹鼓手,余天小披麻戴孝领送汤,本家晚辈都跟着,送汤队伍迤逦好几百米。送汤队伍前面是一班吹鼓手,后边是一班吹鼓手。有吹唢呐的,有吹长号的,有擂铜锣鼓的,有打小锣的,有拍镲的,有敲架子鼓的,配合默契,哀乐不绝这时正是吹鼓手充分表现的时候,特别是吹唢呐的,有口吹两支或三支的,还有用鼻子吹的,引来看景的阵阵喝彩声。镇长娘的后事,两班吹鼓手争强好胜,谁也不让谁,绝活都拿出来,唢呐声声,鼓乐阵阵,高潮迭起,看景的人指指点点,评价优劣,但孰胜孰输,也没有个标准,只能一饱耳福罢了。吹鼓手这天忙得不亦乐乎,送汤吹,来人吊唁,也得吹奏“迎宾曲”。吊唁的络绎不绝,擂鼓敲锣的还好点,吹唢呐不住地吹,直吹得两嘴角冒沫,嗓子冒烟,忙里偷闲,喝一口凉开水润润嗓子。
    镇机关人员,各镇县里各单位和余天小熟悉的亲朋好友,都来出丧礼,一拨又一拨。鱼沟村的老百姓,从来没看过这样的场面,小车一辆接一辆,有头有脸的,排着队上礼。三个柜书和三个收礼的先生,接钱,记账,忙得不可开交。出丧礼的,最少的就是好几百,还有上千的,甚至更多的。挽联、毛毯、踏花被、花圈摆满了灵堂内外,最后摆不了,就胡乱堆在院子里。来客吊唁,每人发一包烟,愿意留下吃饭的,都安排坐桌招待,二十几个菜,酒也不是太好,洋河大曲,中等档次,尽喝。

最热闹的晚上吹棚了。送晚汤叫送盘缠,送完盘缠,在灵堂外边门口,搭着棚子,高挂几只大灯泡,雪亮一片,摆开几张大桌子,上面摆放七蝶八碗的果品点心。这里的风俗,晚上吹鼓手表演,叫吹棚。有闺女、侄女、孙女的,和他们的女婿(称为贵客),捧场架势,吹到热闹处,要掏钱打赏吹鼓手。余大娘虽然没有儿女,本家还有几个侄女婿,孙女婿,有余天小这棵大树,他们也来架相,甘做冤大头,出点赏钱,不至于冷场,以讨余天小的喜欢。贵客和他们的女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着点心,一边欣赏歌曲。吹鼓手这时也来劲了,两班赛着吹,吹的是流行歌曲,有《纤夫的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上海滩》、《童年》、《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让世界充满爱》《北国之春》、《草原晨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吹鼓手当中一个浓妆艳抹的半老徐娘自告奋勇,伴着曲调,翩翩起舞,高潮时,拉着一个男同胞表演二人转。看景的庄邻里三层外三层,叫好声鼓掌声不断。每吹完一支曲子,贵客掏赏钱,数额不等。两班吹鼓手,竞争极为激烈贵客临着点歌,谁吹得好,谁跳得好,那赏钱就归谁了。一次,赏钱稍微有失偏颇,周围看景的大声喝倒彩,这两班吹鼓手,只得再吹奏一遍,以决高低。折腾了大半夜,人困马乏,陆续散去,村庄又归于宁静。

丧事办了好几天,凡是本家送汤的,帮忙的,每天发一包烟,一天管三顿饭,还有小酒。出殡这天,披麻戴孝的余天小跪在棺材前面,后面跪着一大片男女孝眷,牢盆里烧纸燃着,缕缕青烟飘升起来,吹鼓手使劲地吹着哀乐,小村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氛看景的人头攒动。随着司仪一声高叫:“起棺!”八个抬棺的大汉,抬起了棺材,说时迟那时快,“啪”地一声,余天小对准事先准备好的石头,摔碎了牢盆。这里的风俗,牢盆摔不碎,不吉利,影响下一代的前程,司仪早就和余天小交代了。余天小带着男孝眷,跟在抬着棺材八个大汉后面,去坟地安葬娘。那些女孝眷,这里有风俗,不能去坟地,只能在家守灵。马敏霞眼泡都哭肿了,大嫂过来劝她说:“余大娘已经走了,人死不能复生,你要节哀呀。”马敏霞流着泪说:“娘走了,我舍不得呀,心里难受。”大嫂说:“难得你这样的孝心,但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能过度悲伤
  娘送下地了,来家办了几桌菜,这叫酬谢,感谢这几天辛苦帮忙的那些人。一切安排妥当,第二天,余天小这才安心地回到镇里上班。
  余大娘丧事过后,有几个人很惊讶,比当初余天小认娘时候的几个叔叔大爷还惊讶,那就是,三个记账的柜书,三个收钱的先生,余天小仅仅服侍余大娘几个月!原来余大娘血压一直就很高,还有糖尿病,余天小是知道的,还给余大娘买过药呢。余大娘突去世,一切后事,当然是余天小这个没有履行手续份已定的过继儿办,而收的丧礼是六位数字,这些天文数字,只能埋在这几个人的心里,因为这几个人都是余天小的近本家余天小早有交待,这事不宜公开,他们只有在心里惊讶,打死也不能传出去,怕影响余天小的前途。当然,这忙也不是白帮的,本家的爷们,要封住他们的嘴,只有用那百元老头票子。事后,余天小分别到这几个人的家里坐坐,意思意思,表示点心意,这几个人客气一番,也就不推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