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人生唯有耕耘好天下无如指正难
(2019-10-08 10:23:24)
标签:
文化 |
后记
这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从2008年开始,创作打磨了十多年,期间反复修改数百次,采用的是章回体,反映的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十多年的基层乡镇生活,年代跨度也不长,二十多年,仅仅是缩影吧。小说是编故事的,其中人物、情节和环境,有生活中的影子,但又不等同于生活,基调有点讽刺的意味。应微友的一再要求,恕我不能一一发他们的微信,只能陆续发于朋友圈,同时连载于新浪博客。茶余饭后,读读,也算消遣吧。
感谢王裕平、刘家斌、汪维懋、汪嘉夫、王化千、徐学鸿等几位老师,阅读后,给予精心指导,中肯地提出一些修改意见,遵嘱作了完善,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有点阿Q精神,反正我不是小说家,就是不成熟,留下作为资料,若干年后,说不定有人从故纸堆中拾起,博得一哂,也没枉费我的十多年的心血。
我要特别感谢王裕平老师,他在赣榆高级中学任教几十年,高级教师,曾任语文教研组长,文字功底深厚。现居住上海,和大多退休人员生活状态差不多,接送孙子,忙于家务,还要读书看报,锻炼身体,有时还喜欢笔耕。拨冗抽空,辛苦劳神,呕心沥血,这部小说,他从头到尾阅看好几遍,通过微信,数百次和我交换意见。不厌其烦,每一回,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甚至格式、谋篇布局,都作了精细修改。为了防止电脑上记忆改变,通过QQ发来几十页修改文本。我根据他的意见,对语法逻辑错误、错别字、错讹标点、部分前后布局的错乱等,都一一作了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王老师的殷殷之情,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2020年年初疫情期间,刘家斌老师蜗居家里,对这部长篇小说作了仔细润色,前后通改好几遍,而且都用铅笔作了标注,多次当面和我交换看法,受益匪浅。
还要感谢我的三个学生张涛、徐庆武、殷古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教师,一个是个体户。每一回小说,他们都认真仔细地阅读,通过截屏,指出错讹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他们说“有点不好意思”,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学生早已走向社会,在某些方面都有所造诣,也是我的老师。有句名言说得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们指出错讹,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何谈“不好意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北京、南京、杭州、苏州、徐州、连云港等地的学生,还有一些微友,他们虽然工作很忙,也在微信朋友圈浏览一下小说,发个点赞,评论几句。人是有点虚荣心的,我倍感温暖,也是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激发我构思灵感,坚定我创作信心。
我深深地知道,“天下无如指正难”,相对来说,修改指正别人文章比创作笔耕更难。一字一句,谋篇布局,环境描写,情节走势,人物形象,中肯地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一字千钧,点石成金。袁枚《改诗难于作诗》曰:“刘颜和所谓‘富于万篇,窘于一字’,真甘苦之言。”挚友不吝赐教,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