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中军旅边塞诗的分析与总结

(2016-11-16 20:41:2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摘要】本文以《唐诗三百首》为依据,欲通过对十八首唐代诗人军旅边塞诗的分析,找出唐代军旅边塞诗的特点,一并谈谈对诗的拙见。
【关键词】诗 征战 边塞 写作 
诗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世界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的传统,是当之无愧的“诗的国度”。《诗经》和《楚辞》是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两部经典引领了后世的总体诗风。任何一种文体的发展完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相比于其他文体,诗的发展过程尤为漫长。《吴越春秋》中收录的《弹歌》应该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两言诗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五百多年时间里也仅仅留下了三百余首诗。笔者猜想,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应该不只这么多,当时还没有便利的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人们还没有强烈的创作意识,故而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诗经》中的诗多为四言,部分诗中也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的语句。五言诗到东汉才产生,七言诗产生则更晚。魏晋南北朝时诗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魏晋风流的代表、大诗人陶渊明,他大力创作田园诗;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这当然和他的壮游有割不断的关系。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中写道:“中国诗歌最常见的题材是:咏怀咏史、时事讽喻、山水田园、军旅边塞、游子思妇、爱情婚姻、友朋赠答、节序咏物。”这个总结未必穷尽了所有的诗歌题材,因为总结也是一种设限,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障蔽性,但也足以说明诗的描写对象是何其广阔。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首次提出:“凡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语真扼中国文脉之要之灼见!诗歌到了唐朝,可谓诸体完备又璀璨了,唐朝是诗的天下,这和大一统的盛唐气象、统治者的个人喜好、科举求仕有重大关系。
今从《唐诗三百首》中选出《塞上曲》《塞下曲》《出塞》《关山月》《子夜吴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歌行并序》《古从军行》《老将行》《兵车行》《望蓟门》《哥舒歌》《凉州曲》《征人怨》《夜上受降城闻笛》《陇西行》等十八首军旅边塞诗,聊书浅见。
《塞上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此诗是乐府诗。八月份,萧关路上,秋蝉在树叶已落的桑林里鸣叫,桑林空荡荡的。塞上一片寒意,到处都是黄芦草。戍边的人常年只能与尘沙为伴,不能回家,渐渐变老。不要学习游侠儿,夸耀自己的骏马有多好。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事。诗境萧疏。诗人规劝人们要避开兵事,不要自寻麻烦,那样的生活太艰难漫长了。透露出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塞下曲》(王昌龄):“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此诗是乐府诗。饮马后横渡河流,河水寒冷,吹在脸上的风如同刀割一般。沙漠平旷,太阳还没有落下去,隐隐约约看到远方的临洮。当年长城一战,战士们意气昂扬。自古到今黄尘都遍布此地,本无他物,可战士们的白骨散乱在蓬蒿之中,无人掩埋。诗境寒凉昏阔。诗人将自己介入诗中,仿佛就是那个饮马渡过河流看到临洮战场上白骨的人,事实上他不一定是那个人。“白骨乱蓬蒿”一句,满含喟叹!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是乐府诗。首句用了互文手法,秦时的明月和汉时的边关依旧,远赴万里征战的人却没有回来。“未”字看似指将来,实指过往,征人再也回不来了——战争是残酷的。只要李广还在,或者也可理解为像李广那样的将军在,就不让胡人度过阴山挑起战争。诗中既有对征人的同情,也有对边将无能的不满。“龙城飞将”用了李广的典故。末句用借代的手法,没有直写“不教胡人度阴山”,而言“胡马”,代指骑着胡马的胡人。互文、用典、借代,写作技巧很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此诗是乐府诗。首句营造了高阔苍茫的意境。“长风几万里”极尽豪气!三四句反映汉胡间的对峙,“不见有人还”,满怀非战情绪。五六句写戍边人渴望回家而不得,面容凄苦;戍边人的妻子夜倚高楼,日日盼望丈夫归来,总是盼不到,唯有叹息。五六句既是实写又非实写,实写是因为事实上就是这样的,非实写是因为诗人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幕,这是他的想象。
《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是乐府诗。秋风起,天气变冷了,妻子担忧在外的丈夫受冻,为他准备衣服。什么时候才能扫平匈奴,丈夫回家。末句中“良人”是古时妻子对丈夫的尊称。诗人站在女性角度写诗,将自己化身为征人妻子,替她吐露衷肠,写作手法高超。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此诗是七言古诗。是作者在封常清率军对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叛军用兵前对他的壮行诗。描写西域黄沙遍地、寒冷多风的恶劣气候;匈奴气焰猖獗;封常清夜不脱甲,将士们行军途中遇到割面狂风;马身上的汗水都结冰了,起草檄文的墨汁也结冰了。实际上这都是作者有理有据的想象,不是真实场景的再现。到西域作战收服叛军是艰难的,但即使如此,作者还是乐观的,猜想敌人不敢对抗,预祝封常清旗开得胜,自己会站在车师西门等待封常清的捷报。整首诗苍莽激切、气魄雄浑,最后三句有峰回路转之感,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有趣的是,前两小句为一整句,后面每三小句为一整句,这在唐诗中不多见,气势连贯,跌宕有致。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青史胜古人。”此诗是七言古诗。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同时,着重描写大军出征前的昂扬的士气。全诗刚健有力,刻画细致。预祝封常清建功立业扬国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较之“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深切将士之心,更具鼓动性,堪当一篇出师演讲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诗是七言古诗。描写西域奇异的景色与寒冷的天气;主帅摆酒宴为即将归京的武判官饯行,将士们入乡随俗,营帐中弹奏着充满异域情调的“胡琴琵琶与羌笛”;无不散的宴席,最终还得送武判官归去。“山回路转”“空”满含不舍。
《燕歌行并序》(高适):“开元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此诗是乐府诗。描写作战艰难,战士们奋力杀敌,主将却只顾享乐,不顾士兵死活;战士念家,少妇思夫;沙场作战虽然不易,能有李广那样的将军会好很多。诗人对无德之将颇有微词,同情征人思妇,寄希望于明将。
《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此诗是乐府诗。前四句写塞外征战的苦情;后两句写玉门关闭,将士们被断了后路,只能同主将一道拼死一搏。尸骨弃荒野,却仅仅换得葡萄入汉家——他们死得不值。全诗凄苦悲凉,表达了非战思想。
《老将行》(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生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度三使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此诗是乐府诗。可看作“老将”的简短传记,老将年轻时骁勇善战,被弃用后苍老衰颓,听说战事吃紧,他壮心未泯,想赴沙场建功立业。诗人为老将申心中块垒,“莫嫌”隐含对统治者不能重用老将的不满。整首诗是老将的赞歌!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此诗是乐府诗。诗人看到征兵一幕,男丁与家人哭别,不愿应征又无可奈何,性命卑微,连自己的生存权都掌握不了。诗人又想到很多人年少从军,白首还要戍边。战场血流成海,可统治者黩武犹未已!很多地方已没有男丁了,村落变为荒村。更可恨的是县官还要索要租税,哪里有租税呢?还是生个女儿好啊,生个儿子只能埋没在荒草之中,这是多么无力的哀号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又潸然泪下。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此诗是七言律诗。诗境开阔宏大。前三句写唐与胡之间一触即发的硝烟味。末句用班超和终军典故抒发沙场建功的豪情。
《哥舒歌》(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此诗是五言绝句。北斗七星高悬天空,哥舒翰夜不离刀,做好了随时迎击侵边胡人的准备。到如今胡人都不敢越过临洮牧马。前两句读来朗朗上口,哥舒翰模糊的英武之气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读者对他的想象与敬佩。“北斗七星”既指明了时间,又暗喻哥舒翰威望高,如北斗七星般受人景仰。后两句从时间的彼岸回到此岸,歌颂哥舒翰护边防安宁。短短四句有纵横捭阖之气。
《凉州曲》(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诗是七言绝句。葡萄酒和夜光杯本西域产物,没有明言事件发生的地点,但又清晰暗示了地点。从点到面写开,“点”即欲饮葡萄美酒时听到琵琶声;“面”即琵琶声引发诗人对命运悲观的预测。“醉卧沙场”是艺术化的死亡,诗人似乎勘破了生死,将死亡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莫”传达出无人理解的寂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沉痛的悲叹!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此诗是七言绝句。“岁岁”“朝朝”两个叠音词满是埋怨,埋怨无休止战争。此诗独特之处在先抒情,次状景,与一般诗先写景,后抒情的顺序相反。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此诗是七言绝句。前两句回乐峰和受降城的沙与月光,对仗工整,“沙似雪”“月如霜”透出清冷素雅的宁静之美。在宁静的夜晚,不知谁吹响了芦笛,整整一夜,将士们都眼睁睁望着家乡的方向。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此诗是七言绝句。以李陵之事为根据,抒发对战死沙场将士们的同情。“河边骨”“梦里人”对比强烈,将士们战死后尸骨无人掩埋,曝露河边,只能成为妻子的梦里人,读之令人泣下。
纵观这十八首军旅边塞诗,主题大致有:建功立业、礼赞名将、战争残酷、反对战争、民生疾苦、征人念家、少妇思夫等等。陆机在《文赋》中写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些主题也即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边塞诗表现主题时诗人会采用环境描写,用沙漠、狂风、雪、乱石等意象表明边塞气候恶劣,为抒情营造环境氛围。有趣的是唐朝诗人写军旅边塞诗多用乐府诗题,“乐府本是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汉武帝以前就已设立过,到汉武帝时乐府才大规模采集民歌配乐演唱。”[《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诗中用典常提到李广,李广戍边有方,威震匈奴,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颇得后世人钦仰,他功高未封往往引起后世诗人的同情。相比之下,卫青、霍去病功高有赏,志得意满,较少得到诗人青睐。常有“汉将”“汉家”等字眼出现,实指唐王朝。诗人借汉喻唐,一是与中国文化含蓄的特点分不开,言在此而意在彼,增添了诗的蕴藉性;二是强盛的汉朝也有相似的境遇,有那些杰出的将领和兵士奋力斗争,才压住了匈奴。诗人希望唐朝能像汉朝那样廓清寰宇。诗中常提到“玉门关”,玉门关是是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唐朝是个大一统的国家,与西域各国仍时有战事发生。受科技水平限制,唐时双方的交战以冷兵器为主,较之两次世界大战伤亡低很多,给国家不会带来突发的毁灭性灾难,然而那时生产力水平低,战争会带来长时期的灾难。
诗作为以抒情为主的文体,须基于一定的事实,而过往的事实,就是历史,如此,诗也即侧面的历史。这些诗人是时代巨人,有苍生情怀,心忧黎元,替民书写。读这些诗,略微窥见苦撑着盛唐气象的征人在命运面前多么无助,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不过是一叶身不由己的浮萍。
参考书目:
[1]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16年1月北京第1版,2016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2]唐诗三百首[M].凤凰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2013年6月第2次印刷.
[3]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2015年5月第4次印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稍微心安一些
后一篇:迷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