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凉州三札

2025-04-25 06:40:31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三十八天) 5月25日

       旅行的第38天才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武威市。

      武威古称凉州,不由想到了苍凉悲壮的“凉州词”。“似此才称汗漫游,今人忽到古凉州。笛中几句关山曲,四季吹来总是秋。”李渔的这首诗道尽了在河西走廊旅行的意趣所在!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唐朝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音乐风格愁苦悲凉,配有舞蹈,属软舞。

                                 一、雷台汉墓   

     雷台汉墓因出土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闻名约建于东汉晚期

       马踏飞燕于1978年出土,为东汉青铜器。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三足腾空,一足踩在了一只飞燕身上,轻盈到可踏飞燕凌空飞驰,矫健俊美,原物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为前凉(301─375年)所筑。1969年武威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墓主为“守张掖长张君”,约在186—219年之间。

        铜车马仪仗俑很小,一尺见方,背景中的砖块可作参照。

                             二、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的大名如雷贯耳,但鸠摩罗什寺却非我想象,太新了,与古老沾不上边。原来在1927年,武威发生7.7级大地震,凉州的名胜古迹毁坏殆尽,罗什寺等无一幸免,全为瓦砾之地。

       鸠摩罗什(344—409年)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首,他的父亲是天竺人,母亲是龟兹人,他从小研究佛经,造诣极深,龟兹王奉为国师。386年,被后凉开国君主吕光带到凉州,从此鸠摩罗什就在凉州讲经达十七八年。

       鸠摩罗什被称为“佛教八宗之祖”,原因便是佛门之中诵持的经卷大多以鸠摩罗什版本为范本。经他翻译的经文简而精悍,能够直表经义,文笔优良并能朗朗上口。与唐玄奘相比,玄奘只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典版本可与其相比,这就是著名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译文。

       鸠摩罗什的舌舍利鸠摩罗什生前发誓:“如所译经典无误,死后焚身舌不烂。”并留下遗嘱,死后将舌头葬于姑臧(武威)。鸠摩罗什圆寂后,果然“薪灭形碎,唯舌不坏”。弟子遵罗什遗言募资建塔,名为罗什舍利塔。

                             三、文庙里的文昌宫

       武威文庙虽说是“陇右学宫之冠”,地震更兼1976年的洪水,还有多少古建可留?匆匆一览,觉得只有东首的文昌宫桂籍殿上的四十多块密密麻麻的匾额还值得一看。

 

       匾额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枢”起,到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共40多块,保存仍然完好,其中“聚精扬纪”和“书城不夜”两匾,还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1927年的那场地震,无情地改写了武威文物的命运,自此再也没有那深厚古韵所带来的惊喜,再也难以唱出回味无穷的凉州曲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