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风萧萧兮荆轲塔

2024-02-12 10:58:32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十二天) 4月29日 

 

       信步直上易县郊外的荆轲山,不止为一座辽塔,更为那段慷慨悲歌的历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山河动容,千古绝唱!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历代的逆行者和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自然也包括文人墨客,就连淡泊世事归隐南山的陶渊明,也写了侠骨豪情的《咏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圣塔院塔,因它坐落在荆轲山上,清碑上又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故又称荆轲塔。据说古时每逢清明节,乡民都在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故又称“招魂塔”。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

       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清代康熙年间江苏武进人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说堪称《史记》全书中“第一种激烈文字”,时至今日,仍有它巨大的审美价值!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座塔,八角十三层,通高25.36米,砖石结构,实心,最下为二层束腰须弥座。

       须弥座之上为砖雕双抄五铺作斗拱,承托栏板,再上为四层仰莲。

       塔身第一层为仿楼阁式,正面辟券门,余为直棂肓窗。二层以上均为叠涩出檐,逐层内收,属密檐式砖塔。

       这里似乎有一种不寻常的气场,回荡着侠义之魂,淡化了对古建的细察...。悲夫,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源于荆轲,止于崖山!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