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
(2016-10-30 17:18:18)| 分类: 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这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可以说它是上述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函数模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研究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方法更加深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②初步利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②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养成积极合作、大胆交流、虚心学习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难点:底数 对对数函数性质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①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联想、分析、归纳;
2、学法:①类比学习:与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③小组合作学习:在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六、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
||
|
教师:在新课开始前,我们先复习回顾上节课的相关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对数函数的概念,反函数,画函数图像。 教师:对,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三个基本知识点,对数函数概念,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以及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提问对数函数概念,强调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回顾做函数图像的两种方法(描点法和图形变化法)。 (PPT呈现) |
【设计意图】 带领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意在让学生建立尽快进入上课状态,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
|
|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
||
|
教师:上节课后,老师给大家留的课后作业都完成了吗? 利用PPT演示描点法画图过程。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四个对数函数的图像,思考函数图像有什么特征。(找同学回答) A同学:函数图像都在
轴右侧; 教师:观察的很好,表述的也很清楚,但我们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呢? 学生:函数的定义域都是 ,值域都是,图像过定点 |
【备注】上节课后作业: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① ② ③ ④ 的函数图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入手,鼓励学生尝试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方面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
|
|
(三)抽象概括,归纳提炼 |
||
|
教师:这是四个特殊的对数函数的性质,那这种性质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呢? 从特殊到一般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如下表: |
【设计意图】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
|
|
(四)应用巩固,深化提高 |
||
|
例题讲解:课本P94例4,例5 例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练习:(1) (学生上黑板练习) 例5:比较下列各题中两数大小: (1) (3) 练习:课本P96练习3。(学生上黑板练习) |
【设计意图】讲解课本例题,让学生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
|
|
(五)课堂小结 |
||
|
教师:知识:(1)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能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两类题型:1.求定义域; 2.比较两个对数式的大小关系。) 方法:(1)数形结合的方法; |
【设计意图】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归纳总结,更加清楚明了。 |
|
|
(六)作业布置 |
||
|
老师:为了更好的掌握本节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1、活页; 2、相应课时练习册。 顺便温馨提醒同学,作业必须与明天下午5点之前交给我,请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 |
【设计意图】 说明交作业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安排学习任务。 |
|
|
|
||
|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图像和性质 学生板演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