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与《第一堂课》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015-08-30 22:58:31)
标签:
教育 |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作用。
2、体会文章用词的精妙,修辞的恰当。
3、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通过比较体会文学作品多样的表现风格。同时更深层次理解人物形象。也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比较阅读。
2、学习语言运用的简单技巧:精心地选用词语和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咬文嚼字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发资料给学生阅读大概五分钟。
三、比较异同
第一环节:
师:为了从直观上一目了然,老师先给大家一张表,我们对照着比较。
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老师可以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再读、思考和讨论。)
|
《最后一课》 |
《第一堂课》 |
题目 |
最后一堂课 |
第一堂课 |
体裁 |
短篇小说 |
长篇小说节选 |
人称 |
第一人称 |
第三人称 |
视角 |
小弗郎士 |
祁瑞宣老师 |
背景 |
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 |
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形。 |
主题 |
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全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
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全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
课堂气氛 |
肃静、庄重 |
肃静、庄重、压抑、悲凉 |
人物心情 |
韩麦尔先生:悲愤、沉痛、无奈、愧疚、激动 |
祁瑞宣:悲愤、沉痛、(悲伤、苦痛)紧张、害怕、矛盾、耻辱、惭愧 |
人物性格 |
韩麦尔:爱国,尽忠职守,冷静,从容,有高度的责任感 |
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 |
人物感情 |
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
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无法反抗的痛苦 |
人物形象 |
不是高大的英雄形象却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
|
写作手法 |
1.以小见大。 2. 描写人物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3.运用细节描写。(侧重以上三点) |
|
语言运用的技巧 |
精心地选用词语。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体裁、人称、视角、背景、主题、课堂气氛的异同(课件上的第一张表格,学生比较出来即可,不必出示答案。)
(引导过程中,涉及到文章的题目、体裁、人称、视角、背景、主题、课堂气氛等,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如果学生有不懂的语文知识,可以随机介绍语文知识。
比如什么叫体裁?(文学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第一人称写法与第三人称写法各有什么好处?(第一人称写法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局限性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比如《最后一课》不便于直接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活动。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第二环节: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我们再进一步比较学习,请看第二张表格,需要全面感受人物形象,有难度。但是也难不倒我们,你们还记得在《最后一课》中我们是怎样了解韩麦尔先生的吗?
(参考答案: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参考答案:爱国,尽忠职守,冷静,从容,有高度的责任感。)
师:很好,对韩麦尔先生我们有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些描写来认识一下祁瑞宣老师。
我这有两个问题,大家先探讨一下。
课件出示问题一:
1)《最后一课》的韩麦尔先生在听到下课的钟声响后,“脸色惨白”,“话也不说”。本文中作惯了教员的祁瑞宣从来上课都“准备得好好的”、“不怕铃声”,可是当他听到上课的铃声后,“手在袖口里颤起来”。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说说他们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他们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悲愤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往日的镇静。“脸色惨白”,“话也不说”是神态描写,“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祁瑞宣老师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问题一旨在启发学生理解神态、动作等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同时认识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问题二:
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讲了很多话,并且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塞”给学生,而祁瑞宣老师在课堂上只“挤出两句话”,对于这种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抓紧一切时间告诉人们要记住祖国的语言,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强烈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瑞宣“挤出两句话”是因为他无法忍受亡国的耻辱,他已经苦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吗?
(问题二旨在启发学生理解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反映人物性格。)
师:文章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找出描写祁瑞宣老师的语句,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祁瑞宣老师怎样的心情和性格特点?
(学生找出语句,老师指导分析小说中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作用。这些语句不必一一找全,学生只要能找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分析出人物心情或性格特点即可)
心理描写:
“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 一个“怕”字让我们看到了瑞宣老师的不知如何面对第一堂课的畏惧心理。对比写出了瑞宣老师的反常表现。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作用。)
“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
“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民族的春花”指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所以一动不动,反映他们内心极大的悲痛。)
“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反映了人物失魂落魄的样子。)
动作神态描写:
“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低着头”“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慢慢地抬起头来。”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
“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张了几次嘴,他并没有说出话来。”(写出了人物的优柔、软弱、缺乏“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以及内心极度的苦痛。)
“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他走到了屋门”“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长吸一口气……他一气跑回家中。”
“他迷迷糊糊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低着头,他进了课堂”“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表现了瑞轩在面临外族入侵,做亡国奴的命运时内心的屈辱、惶惑和极度的苦痛)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语言描写:
“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多种复杂的感受凝聚在人物的心头,纵然有千言万语,莫大的伤痛,但是此刻他什么也说不出来,终于什么也没说,而只是两句极其平淡极其平常的语言结束了今天的课。可以说这种结束方式比任何豪迈的、气壮山河的语言更能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二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祁瑞宣的心情和性格特点,可以和韩麦尔作比较,内容不必填入表格。)
出示问题三:
3)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呢?
参考答案:心里有苦说不出,痛苦太强烈,无以言表,无法形容。应该是一样的,说明人物痛苦的心情达到极致。
(问题三旨在把话题引入对人物感情和形象的分析,进入环节三。)
第三环节:
师:爱国心都是相同的,不分国界。两篇文章都是写国家遭到侵略,国土被占领时,国民的痛苦心情,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人物的感情应该是相同的,都表现出对国家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出示表格二)
师:但由于人物性格不同,感情稍有差别。
(课件显示:人物感情:
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祁瑞宣老师: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无法反抗的痛苦 。
师:在你们心目中,这两个人物是轰轰烈烈的英雄吗?
(学生肯定说不是,老师借机显示课件:
人物形象:不是高大的英雄形象却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表格的最后一项,比较写作手法,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应渗透写作手法,学生在这一环节,要能很快概括出要点,可能有很多,课件侧重显示出三点,如果学生能概括出这三点,则达到本节课学习目的。
1.以小见大。
2. 描写人物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3.运用细节描写。
今天,我们还学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大家要用到作文中啊。
课件展示:
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1、精心地选用词语。
2、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四、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要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请大家看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图片
师:沉痛的历史,今日的教训。这里有一首诗,大家一起读一下,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就是奴隶!”
师:面对侵略者,我们要反抗,我们更要让自己强大起来,不要再有敢觊觎我们的敌人,所以在座的各位,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学生齐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展示出来)
师:(课件显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从热爱母语开始,从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拿出实际行动,做一名真正的爱国青年吧!
五、布置作业(学生任选一个完成。)
易
《最后一课》读后感
《第一堂课》读后感
难
《最后一课》与《第一堂课》比较赏析
六、注意事项:
1、课容量比较大,时间一定要把握好,重点在比较异同的前两个环节。
2、对学生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侧重点,可以渗透朗读指导。
3、对于表格,因时间有限和避免琐碎不必一一填写,只显示人物感情,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4、《最后一课》要完全讲完,再进行比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