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的实施方案
(2018-11-26 16:02:30)《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的
实施方案
羊泉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依据
研究背景:
(1)师生互动教学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需要。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积淀在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之中,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被深深烙上传统文化的印记,主要体现在:重“教师”不重“学生”的主观性;重“传授”不重“能力”的强制性;重“记”不重“思”的浅层次性。好多学校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尝试着改革陈旧模式的大胆探究,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永远没有离开大量传授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旧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创造性,缺乏可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师生互动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15年“核心素养”的提出,新的教育理念、过程、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均产生重大变革。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信息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研究依据:
(1)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波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互动教育理论
教育历来被看作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双边活动。互动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教与学的统一的过程,是优化教学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了合作的教学共振,从而实现“减负提效”师生双赢的教育教学目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向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师生、生生之间应展开充分交流,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2、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几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3、课题研究的价值: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
互动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突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生;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实践价值: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和案例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教学。我担任三年级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出现很多问题使教学效果不理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研究目标:
(1)学生地位和老师角色的转变:通过研究使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使教师“愿教、乐教、会教、善教”,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2)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箱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3)媒体功能的转变: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造语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研究内容:
(1)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对其他班级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的观察,了解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中存在哪些较明显的问题,并就原因进行分析。
(2)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案例研究,研究什么问题适合于师生互动,研究什么样的形式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开展,研究如何控制师生互动的有效时间,研究如何处理师生间互动和学生间互动的协调等。
4、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法:就一个研究内容,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班中进行对比,然后检查各自的教学效果。
(2)调查法:制订符合实际的问卷,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总结“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研究的优越性。
(3)行动研究法:把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研究与落实师生互动的行动结合起来。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
(4)案例法:本课题的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通过对一些案例的记载和分析,使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效果。
(5)文献法: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其他教师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并在本班进行尝试,不断进行深化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安排
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6月)
1、先问卷调研、找出研究问题。
2、拟定课题方案。
2、收集资料,学习体会。
实施阶段(2018年6月—2018年12月)
1、构建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
2、探究研究落实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策略。
3、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研究材料的积累,探索出“师生互动”有效的课堂教学途径和方法。
4、收集分类各种原始资料
5、及时记录与整理相关体会,进行经验总结并撰写案例、论文。
总结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1月)
1、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数据资料。
2、分析研究课题的过程资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性提炼,写出结题报告,汇编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教学论文评比,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教案、随笔、课件、反思)。
3.结题报告: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