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孤山‘安部仲麻吕之遗迹’石碑的秘密    作者:栾德君

(2017-07-03 20:48:20)

      大孤山上庙千年古银杏树旁边,立有一方刻有‘安部仲麻吕之遗迹’的花岗岩石碑,这方石碑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搞文学的知道安部仲麻吕是日本诗人,学历史的知道他是日本人,长期生活在长安,是朝廷命官。但是,许多旅游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他到底到没到过大孤山,什么时候到过,到大孤山干什么。山上石碑是谁立的。因为这不禁涉及唐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情况,也涉及许多历史的疑案。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应该回到唐朝,回到安部仲麻吕长安的留学时光,回到安史之乱的年代。
       安部仲麻吕,也称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他作为遣唐留学生来到长安。进入中国最高学府“太学”,先识汉字,后学诗作文。再后来,他一次就考中进士,这是日本人在中国考取的唯一一个进士。他担任唐王朝图书管理员,陪同皇太子李瑛研习。731年任左拾遗,后连升四级,任皇帝侍从长官,相当于办公厅主任。他经常在兴庆宫觐见玄宗皇帝。玄宗很喜欢他,赐他中国名字“晁衡”。他性格豪爽,年龄比李白、王维大三岁。与李白、王维、储光曦 交往很深。他把自己的布裘赠给李白,这件事李白有诗为证。【送王屋山人魏迈还王屋】
        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在这首诗歌的注中标明,日本裘就是晁衡送给李白的日本衣服。
       753年,离家36年的晁衡要回日本,唐玄宗开始由于舍不得而没有同意。晁衡思乡心切,一再要求回乡,唐太宗考虑晁衡从日本来中国已经三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回去过,他没有因为中国生活富裕,仕途得意而忘乡,并且是个性情中人,从他的诗作中都可以看出来。《长安望月》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唐土见月》翘首望苍穹,皎皎孤月挂天中。Ⅲ年春日情,举杯对月歌一曲,三笠山头是蟾宫。所以就同意了他的要求,朝廷还专门为他召开告别宴会。唐玄宗亲自为晁衡赋送别诗一首,可见对晁衡的关爱与不舍。
日下非殊俗,
天中佳会期。
念余怀义远,
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
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
王化远迢迢。
右丞相王维也赋诗与安倍中麻侣。
积水不可及,
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
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
鱼眼身波红。
乡树扶桑外,
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
音信若为通。
诗人储光羲的诗歌则充满了对安部仲麻吕赞誉,并记叙了告别晚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万国朝天中,
东隅道最长。
晁生美无度,
高驾仕春房。
出入蓬山里,
逍遥伊水旁。
伯鸾游太学,
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
秋风入洞房。
屡言相去远,
不觉生朝光。
对于皇上和诗友的不舍之情,安部仲麻吕十分感动,动情的吟出自己的心声。
衔命将辞国,
非才添侍臣。
天中恋明主,
海外恋慈亲。
伏奏违金阙,
 騑驂去玉津。
蓬莱仙路远,
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
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
留赠结交人。
      安部仲麻吕告别了唐玄宗,告别了他的诗友们,与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起,踏上了回国的漫漫历程。他们在大海上遭遇了风暴,与他同行的伙伴所乘坐的三只船被风吹回到了日本,他的船被大风吹到了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船上170多人,遇到了当地土著,全被杀了,只剩下他和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两个人。人们都以为他已经遇难了。消息传到了长安,大诗人李白非常难过,写了一首非常感人的诗歌。
日本晁衡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几个月后,安部仲麻吕和藤原清河几经磨难回到了长安。755年他陪着唐玄宗在四川度过了安史之乱的最困难时期,758年又陪唐玄宗回到长安。安史之乱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安南使,没到任,就生了重病,762年死于长安。
         根据上述历史的回顾,安部仲麻吕没到过大孤山。但是,大孤山山上安倍仲麻侣之遗迹石碑就成为一个未解之谜。这个谜与杨贵妃关联甚大。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美女。李白专门为她写过赞美诗。舞跳得好,诗歌写得也不错。全唐诗收入她的《赠张云容舞》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轻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离西安,756年进入四川,在马嵬坡这个地方,他的护卫部队杀死了杨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以绝后患。唐玄宗被逼无奈,为了江山,下令吊死了杨贵妃。
       一年以后,唐玄宗派人挖开杨贵妃墓地,《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墓里香囊犹在,没提有没有尸体。而白居易在杨玉环死后50年写长恨歌,认为杨贵妃没有死。日本于1603年开始的江户时代,认为杨贵妃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日本。并且日本获町长寿寺和京都还有杨贵妃的两处墓地,还存有杨贵妃的雕像。日本学者在渡边龙策在《杨贵妃秘史》中提出,杨贵妃在舞女和乐师帮助下,于757年渡海去了日本,受到天皇孝谦的接待。日本演员山口百惠来中国,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红学家俞平伯认为,杨贵妃去了日本,日本沿海“久津”的村子,就是杨贵妃居住的地方。
       如果杨贵妃没有死,真的去了日本,就要有人送她去,安倍仲麻侣就是最佳人选。因为唐玄宗在四川马巍坡杀死杨贵妃时,他在现场,是知情人或是参与者。他们用一个丫鬟换了杨贵妃,杨贵妃没有死。为了掩人耳目,必须要护送杨贵妃离开四川以定军心。到哪去最安全呢,全国各地狼烟四起,没有杨贵妃的安身之地。再说,如果杨贵妃没有死的消息一旦传出,军队就不会再效忠李氏王朝,安史之乱就不会平复。
        安部仲麻吕是日本人,对日本很熟;他又是唐玄宗的心腹,副部级干部,对外交事务很熟悉。杨贵妃去日本是唯一的选择,而安倍仲麻侣就是护送人员的最佳人选。如果他要护送杨贵妃去日本,一定要选择一个安全的线路。走扬州出海到日本,危险太大,安部仲麻吕自己就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捡了一条命,不能再冒险。再就是顺着长江进入东海,沿着黄海进入渤海,渡渤海到辽东的大孤山港。再从大孤山绕朝鲜到日本,走这条路,安全,知道的人又少。这条线路不足之处,就是要经过朝鲜的新罗,而新罗与日本关系紧张。日本早就放弃了这条早期进入唐朝的线路。而新罗与唐朝关系紧密,离得又近,杨贵妃的事情很容易传回唐朝。这条路也走不通。
     那么,杨贵妃是怎么到达日本的。 其实,唐朝到日本还有一条被众多专家学者忽视的一条通道。这就是渤海道。公元698年到926年,我国东北还存在一个地方政权,这就是渤海国。其疆域东临日本海,西至松嫩平原,北抵黑龙江,南达朝鲜中部。它与唐朝保持良好臣属关系。713年与唐朝建立航海通商关系。唐代地理学家贾耽(730年到805年)在《皇华四达记》中详细记录了唐朝与渤海国之间海上交往的航线。“登州东北海行,过大榭岛、龟岛、淤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近渤海海峡),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旅顺口)二百里,东傍海土需,过青泥浦,桃花铺,杏花浦,橐驼湾(大孤山港),乌骨江(鸭绿江)八百里,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汐口,得渤海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吉林临江)。”渤海国与唐朝日本同时交好。渤海国遣唐使仅737年到793年就有46次,每年平均一次以上。遣日使35次。日本遣渤海使13次。所以,安倍仲麻侣很有可能通过渤海国这条安全航线送杨贵妃去日本。
      正史是不允许记载杨贵妃如何去日本的,但是,历史记载却存在可疑之处。公元758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去的一年半的时间,渤海国特使杨承庆去了日本,明的是向他们通报唐朝安史之乱情况,暗的可能是带杨贵妃去日本。759年日本派遣高元度为迎遣唐使,在杨承庆带领下,走水路在登州入长安迎接藤原清河,这是日本唯一一次经渤海进入唐朝。值得注意的是,唐肃宗根本不见他,把他晾在了长安,直到761年,唐肃宗才敕书与他,以道路不宁为由,不放遣唐使藤原清河回国。却在苏州造大船,并调越州浦阳府折冲沈惟岳等39人送高元度回国。如此大张旗鼓造船,是否在掩盖什么?如果有,就是唐贵妃走渤海道去了日本,藤原清河作为人质留在了唐朝。高元度回国后,日本10年再没有派遣唐使,藤原清河无奈之下,在唐朝结了婚,终生再也没有回到日本。而渤海国也9年再没有派遣唐使。唐朝与这两个国家切断了关系,直到唐玄宗,唐肃宗,安倍仲麻侣等人去世后,日本、渤海国才恢复遣唐使。
      如果历史上唐贵妃没有死,经渤海国去了日本,安部仲麻吕他就有可能到过大孤山。因为大孤山是杨贵妃离开唐朝最后的码头,船只要在这里补充粮水。人要在这里进行修整。这里也就成为杨贵妃的伤心地,绝情地,也是安倍仲麻侣歇脚之地。安倍仲麻侣之遗迹就成为真迹。
         既然我们无法认定安部仲麻吕是否真正来过大孤山,那就把它作为历史疑案悬置起来,等待历史学家们新的研究成果,等待考古学家有新的惊人发现。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安部仲麻吕肯定知道大孤山,了解大孤山,神游过大孤山。作为学者,作为皇帝的侍从官,他对唐代的重大事件肯当熟悉。唐朝初年,李世民派大将军薛万彻率领水军从山东渡渤海,来到辽东,沿鸭绿江打击高句丽,途中必须经过大孤山加粮加水。先后四次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安部仲麻侣肯当了如指掌。作为诗人,他与杜甫虽然不是朋友,没有亲密交往的经历的记载,但是,杜甫的诗名他不会不知道,杜甫的诗歌他不会不读。杜甫有一首写辽东港口的诗歌。
渔阳豪使地,
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
粳稲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
照耀輿台驱。
       安部仲麻吕读了这首诗歌,就会知道大孤山,因为大孤山港口是当时辽东最大的、最繁忙的港口。从这个角度看,他即使没有到过大孤山,但他肯定了解大孤山,跟大孤山是有缘分的。
     另外,日本到唐朝,早期基本上是经过朝鲜半岛,走大孤山环辽东半岛过渤海经登州入唐的,只是663年与新罗交恶,才改从南线跨海经扬州入唐。759年,日本高元度,为接遣唐使藤原清河回国,他又走了辽东半岛的渤海海路。安部仲麻吕也是知道的。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又回到了“安倍仲麻吕之遗迹”这方碑刻的真伪上来了。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真,就是安部仲麻吕来过大孤山,来过,就是真,这个石碑也就是真的。所谓假,就是他没有到过大孤山,这方石刻是后人附会的作品,就是假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搞清这个石刻是怎么来的。
       经过多年研究查证,现在基本认定,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占领了大孤山。占领者在大孤山上庙药王殿,用红纸写了‘安部仲麻侣之位’的牌位,并藏在了药王神像后面。三十多年后,被庙上一位道人发现,红纸早已退色,牌位已被虫子蚀咬得残缺不全,他觉得没有什么用处,就又放回原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一次来到大孤山,他们在药王殿找到了安部仲麻侣的牌位,并进行了祭拜活动。当时的大孤山道士胡然方,为讨日本关东军欢心,提出要在大孤山为安部仲麻吕建庙塑像,得到日军的批准后,于1934年在圣水宫前面、望海亭北侧立石碑。刻上‘安部仲麻吕之遗迹’的碑文。又于1939年在圣水宫西侧为安部仲麻侣建了庙,安放他的跪坐木雕像。
     胡然方因此当上了满洲国道教总会副会长,并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1945年,日本投降后,胡然方拆除了安部仲麻吕庙,并毁去了木雕像,把石碑压在了山神庙下。1983年,大孤山人在整修庙宇时,发现了石碑,就把它立于原处。
     如此看来,日本人为什么在大孤山立了安倍仲麻侣牌位,已经无法说清楚,无证据可查可考,但安部仲麻侣与大孤山的确有缘。他是中日友好的见证人,也是中日友好关系的建设者,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大孤山港也曾为日本遣唐使停歇地。山上这方石刻是数百年后中日关系变化产物,它记录了特定环境下人们的心态。它今天依然存在,说明了安部仲麻侣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安部仲麻吕与丹东的确有着特殊的关系,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距离大孤山80公里的丹东市锦江山公园,是甲午战争后日本人修建的,山顶上建有一座凉亭,凉亭名字叫“东天阁”,“东天”这两个字,就是取自安部仲麻侣的望乡诗的第一句最后两个字,其含义是遥望、思念日本的意思。
翘首望东天,
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
想又月亮圆。
       锦江山这个凉亭已于2002年拆除了,重修了一个民族式亭子。使锦江山失去了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点,的确令人遗憾。
        大孤山安部仲麻吕石刻虽然被一些人指责为假古董,但它却留住了当年中日曾经友好交流的历史;留住了诗人们不分国籍的友谊;留住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伤害的历史;留住了和平是人们的共同理念。安部仲麻侣到过大孤山也好,没到过大孤山也好,其实事实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安部仲麻侣曾经在中国的大地上,与中国人民同悲同喜过,享受同一个太阳,感叹同一个月亮,这本身就是一个童话,就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