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廉颇未老
标签:
影评电影娱乐钢锯岭吉布森 |
分类: BuDong声色 |
文 | 弹幕流
咳咳,我也来讲讲《钢锯岭》吧。可以砸砖,欢迎丢玉,拒绝臭鸡蛋。
我觉得该片受到如此热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被血腥逼真的战斗场面给震撼到了。这本来就是一部限制级电影。在美国看也是有年龄限制的。能在国内敞开公映也是前所未有了!这不但挑战了观众的心理尺度,也突破了主管部门一贯的审查尺度。不知道广电总局是怎么想的。据说国内版只有三十秒的删节。大概审片人好不容易突然逮着一部美国鬼子和日本鬼子狗咬狗的电影,一看,呦呵,不仅一嘴毛还满口血啊!而且出自知名大导演之手,大喜过望之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二十八了。——这样的片子如果不能原汁原味地过审,简直人神共愤,天理不容!——好奇该片会不会真的被日本观众抵制?
可能有女观众的着眼点在前半段的爱情故事。但我想说,妹子,那真心不是重点啊,只算是人物背景,就跟《勇敢的心》里的爱情片段一样。导演虽然特意在男主角的成长经历上面花了冗长的笔墨,但仍然显得浮光掠影,像个纪录片。生活文艺主题显然不是导演的专长。
关于思想内涵,本片还真没什么好说的。如大家所言,这就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是一部反战影片,以上帝名义(阿门!)。它再次展现了导演浓重的宗教和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但我却觉得本片比冯小刚的《集结号》还矫情。何况“川普时代”的美国对此还会一如既往地感冒吗?我们拭目以待。
电影乍看这不是二战版的《阿甘正传》吗?但恐怕不会真的有人拿它和《阿甘》相提并论。我看它和《阿甘》之间还隔了好多部《集结号》呢。
战争本是魔鬼的地盘,上帝既然对此无能为力,又何以悄然化身孤胆英雄?
战场上的和平主义者,地狱中的善良天使。这样的悖论究竟尴尬了谁?
有人拯救美国大兵,谁来拯救日本人呢?不是说“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吗?但是,很遗憾,我们没看到天照大神的身影。天皇在这里扮演的大概就是个隐形大反派即魔鬼的角色。
原本就是一场严重不对称的战斗。负隅顽抗的一支日本孤军在潮湿的坑道里与腐尸和老鼠为伍。他们早已被命运扼住了咽喉,灭亡是唯一归宿。美国人虽然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究还是将主动权紧紧地握在了手里,进退自如。因此才得以好整以暇,卖弄上帝情怀,搞出了个“医护兵传奇”。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但据说戴斯蒙德·道斯(Desmond Thomas Doss
)本人的传说比影片本身还要精彩。特别是男主角从小就是爬山高手,但这个优势在战场上却没有得到体现。这就不能不怀疑导演实际上是拍了一个简化版。不知是否和经费紧张有关?
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投资不足四千万美元,不及同档期老谋子一亿五千万国际大片(《长城》)的一个零头。
据说十年前导演梅尔·吉布森(Mel Columcille Gerard
Gibson)酒后失言冒犯了犹太人,从而被好莱坞集体封杀。此后只能打点零工或玩独立制作。
不过这次影片既没提耶稣也没说犹太人,好歹是政治正确了。不但在美国,而且在中国都是如此。甚至不排除本片是导演向好莱坞(犹太人)主动示好之作。虽然略显寒酸。毕竟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已届花甲之年。
沉寂十年后,吉布森挟本片王者归来,一举荣获多项大奖提名,并拿下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导演奖。足见廉颇未老,雄风犹存。
虽然资金有限,但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这部“精简”的影片中,这位老牌导演的功力可窥一斑。没有时下流行的3D概念,没有豪华的电脑特效,也没有花哨的动作特技。简约的两段式结构,故事情节平铺直叙,拍摄手法平实质朴。然而镜头语言颇有历史感,大片气质随处可见。在核心的战争场面上毫不吝啬极尽渲染之能事,给人印象深刻。
然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有关战争细节的瑕疵。比如在缺乏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日本人为何总是执着于白天发起攻势。不是找死吗?难道这也是出于所谓的“武士道精神”?
且看五年之后的另一个战场,我们“最可爱的人”是如何对付美国鬼子的。
对,不是钢锯岭,而是上甘岭。
——信仰,我们也曾经有过。
比如还有啊,道斯同志貌似有时只顾情怀而忽略急救原则,只凭感情用事不顾轻重缓急只会造成更多的牺牲。他本人能活下来而且救下数十条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种偶然事例真的值得大事宣扬吗?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神迹。
说到底,这就是一部爆米花电影,连手法都跟制作传统爆米花一样一样的。加热过程索然无趣,后面突然"砰"的一声吓你一跳,继而空气中香气弥漫。
生活中能够时常拥有这样的小小惊喜,也就够了。
前一篇:文明从不插队开始
后一篇:《血战钢锯岭》:上帝是个孤胆英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