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乐人生邓毅
“生万物”这部年代电视剧已经落幕,36集的电视剧虽不很长,但故事情节紧扣人们的心弦,吸引眼球,让人恨不得一下子看完。领先的收视率,充分说明生万物是一部人们关注喜欢的时代剧。但观后,对故事情节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故事有些不真实,如描写的地主太善良,不像“周扒皮”那样坏,有的说,该剧把很多穷人演得太坏,有损农民形象等等。
其实,从整体看这部电视剧,还是一部很有意义,很启发人们深思的剧。该剧编剧的核心意图,包含在剧名里,“生万物”中心思想是,人们离不开土地这一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资源,全剧刻画的主人翁就是农民。该剧把封二,大脚,铁头等为代表的农民,那种热爱土地,视土地为命,勤劳,节俭,把自己的命运紧紧与土地连在一起,一生守候着土地,用血汗浇灌着土地,最后全身心融化于土地。对于剧中的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是生存的根本,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泪水与梦想。当然因小农经济的局限,有自私和狭隘的一面。但他们骨子里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了生存,为了做人,他们敢于与不公平的世道抗争。
从
这部电视剧不由想到,我们中国农民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阶级阶层。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是农民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为了活命,为了争得土地,在
民不聊生的年代,揭竿而起。但由于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只成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在一段时间里,曾取得封建王朝给予的让步。漫长的封建历史,充分反应农民是社会变革的真正动力。
再看一下中国近现代史。当时社会,工人阶级还是一个弱小的阶级,在人民范畴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多数是农民,中国共产党成员,绝大多数也是农民出身。我党为什么会得到农民的支持,因当时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由于这一崇高目标,激发农民跟党走的热情和信心。应该说近现代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历史,实际是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书写的历史。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不仅当时八路军,解放军队伍绝大多数是农民成员。同时在无数的解放区给予的物资支持,也是来自农民。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运输队,担架队等绝大多数还是农民。共产党领导下夺取的政权,离不开农民。中国农民是一个伟大的阶级,其它任何国家都未曾有过这样的阶层。西方国家有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中国未有。中国工人阶级老大哥,其实并不老,存在历史并不太长。而中国农民确实是一个强大而功不可抹的阶级。中国现代史的种种革命,离开工农联合,胜利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夺取全国胜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兑现自己的诺言,实行土地改革,土地还家,从地主手里,将土地分给穷苦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的梦想实现了。但是实现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并不是我党的初衷,我党的宗旨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还是改变不了两级分化的命运。于是党在农村推行农业合作化,不仅开展以土地为资源的农业粮食生产,而且建立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当时很多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其实就是后来华西村等的路子)。
文革后,农村发展的路子改变啦,学习小岗村,分田到户,又退回从前。
几十年过去啦。从农村整体看,未有大的变化。要说有变化的是: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有很多村民在城镇通过房贷买了房子,而离开故土。为什么他们要脱离农村,因靠种地确实换不回很多钱,也不可能发家。粮食的定价太低,几十年变动不大。靠一家一户发展农副产业谈何容易。当前去农村看一看,其实,村村几乎都是“空心”村,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耕田无人耕种。特别在城镇郊区很多土地更是荒凉闲置着。土地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让人看着心痛。
展望未来
根据党现在的政策,要大力振兴乡村集体经济,要引资本下乡,要搞家庭农场,要建立振兴农村经济的投资公司,要搞土地分流,要把分散的土地连成片……。其实还是要搞大农业经济。个体
不是方向。当前有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已开扑乡村,搞融资性农业经济。若真要按这个方向发展,未来农村会怎样呢?也许是大部分农户将会成为农场或公司的员工,或是小股东。失去土地的农民当然也就不叫原来意义上的农民啦。也许几十年后中国农民这个词慢慢在人们心中消失。中国农民将成为历史。
历史意义上的农民,快到说再见的时候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