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吃亏是福

(2025-10-27 17:04:38)
标签:

文化

艺术

分类: 【原创】论文散文
  作者:姚国友            

       吃亏是福,这是一句古老而富有哲理的话,被世人所熟知,被大家所推崇,被众人所传颂!千家万户口中说,十村八县嘴上讲,一代又一代......然而,真正能够落实到自己行动上的人,还是为数不多的极少数!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吃亏就意味着傻,吃亏就意味着笨,吃亏就意味着糊涂,吃亏就会遭到大家当众的耻笑!另外,中国自古至今迎春节就有一个传统的观念叫做:“纳福迎喜,趋吉避凶,就利远害!”       
    “吃亏是福”,是我从很小的时候听大人们口头常说的一句话。  那个时候,我年龄很小,不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打内心我对这句话还抱有疑惑不解的心思,当时,我想:吃亏了,明摆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有时候做事情不注意弄错了,就会吃亏;与人交往不慎上当了,也会吃亏;被人诈骗了,同样还会吃亏.....为什么还说是福呢?本来有福气,是好事,喜事,是光彩的事!后来,我逐渐在长大,这句话不光是老人说了,年轻人也经常在说......不过,都是在事主突然遭到祸事灾难后,幸运而没有要了性命,这个时候,好心人就会劝解安慰地说:“吃亏是福,大难不  死,必有后福......”             
       春节我给大家写春联,写福字,每年我还创意书写一些吉祥语合体字。大家对我每年创意书写的春节吉祥语合体字很感兴趣!有的报纸刊物专题刊登;有的媒体网络、公众号、博客、微信、微博转载;有的媒体栏目赏析刊发;有的单位、朋友与我相约索求墨宝......       
       就在虎年春节前,我为大家创意书写了九个吉祥语合体字:“虎年大吉、壬寅大吉、福寿双全、虎春大吉、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平安富贵、平安长寿、吃亏是福。”送给了北京某个单位领导班子,我给这个单位领导说:“你们喜欢我创意的合体字,今天拿来的九个合体字,是我迎接虎年新春到来的原创作品的原始稿,你们自己挑选吧!喜欢哪个就拿哪个,但是,每人只能选一个。”这位领导甚是高兴!笑着对围观的班子成员说:“马上就到春节了,我让大家都满意!你们挑选吧,每人一个,剩下的是我的。”大家七手八脚开始挑选,领导补充说:"慢一点,早晚都有,小心一些,不要把作品弄坏了,都是姚老师本人创意亲手书写的,无论你选中哪个?都一样吉祥......"职员们在挑选,有的犹豫不决,领导见势状便引导说:“吃亏是福不错......”到了最后,给领导剩下的就是:“吃亏是福。”领导拿起这个合体字,不自然地笑了,笑容中透露出一丝无奈的“哭”意,说:“就这个吃亏是福好......你们都没有眼光.....”这是一件,发生在成年人领导群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张真正透明的选票!       
         我明白了!吃亏是福,不单单是我幼年那个时代,定格在我脑海中那句朦胧记忆劝人宽慰的良言!它的光影,一直折射到当今这个时代!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之久,它的普通容颜,依旧没有褪变!在很多人心目中,它,还是一句祸患之后劝人宽心的良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那个人人向往的洪福!       
       吃亏是福,它出自于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先生对他弟弟郑墨一个良言劝诫的书法作品。有一天,郑板桥突然收到了弟弟一封来信,说,郑家因老屋翻旧盖新与邻居发生纠纷,官司一直打到县衙。郑家有契约:其老屋与邻居家那堵墙原本属于郑家所有,邻居借光盖了房子。如今,邻居干预说:“这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郑家无权拆掉。”为此,县衙始终无判定结果。这件事弟弟郑墨越想心里越难过!于是,想让在外做官的郑板桥哥哥出面调解此事。郑板桥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书信,同时,又寄去了自己亲笔书写的四个大字横幅作品《吃亏是福》。这件事,被邻居知道了,邻居很惭愧,主动和好。郑板桥这幅书法作品,解决了这个矛盾。后来,弟弟郑墨看着墙上这幅书法作品,觉得很有哲理,于是,将这‘吃亏是福’作为郑家家训,流传于世。郑板桥的‘吃亏是福’,告诉人们:遇事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吃亏让人的胸怀,这样才能得到以后久远的福报!      
       相传康熙皇帝当年得了一种怪病,御医翻遍了宫庭医书,用遍了天下名贵中药,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于是,康熙帝决定到民间求方问药。      
      这天晚上,康熙独自出宫微服私访,来到一家小药铺。此时,已是深夜,小药铺主人还在烛光下伏案读书,康熙心想:“这么晚了,这四十多岁的老板还专心钻研医书,应该是一位真才实学的好郎中,于是,他便上前轻轻扣门,药铺老板热情地将他迎了进去。

       郎中见有客来访,便热情地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贵干?”康熙施礼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我得了一种怪病,全身起了不少的红点,浑身发痒,想请先生诊治!“好,请阁下脱去上衣,让我看一看。”康熙脱了上衣,郎中看了一眼,便说:“阁下您得的不是什么怪病!是平日里山珍海味吃得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补盛生火所致!”康熙闻听此言,甚是高兴!连忙追问道:“请问先生,这种病能根治吗?”郎中胸有成竹地说:“不难!我给您开些药,按着我要求去做很快就会好的。”说着,他将罐子里七八斤中药倒出来,包好给了康熙,说:“这是大黄,您回去用大锅取水一百斤,将药物全部倒进去煮沸腾,然后,待水温适中,便入缸内洗浴,一日一次,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就痊愈了。”

        这时,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用,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吗?郎中见康熙面露疑色,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这药你先拿去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康熙见郎中如此坚定,连声说:“好,好!如果能治好我的病,一定重谢!”

       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嘱咐的方法去做,他一泡进药汤中,果然觉得浑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连沐浴三次后,果然痊愈了!

       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这家小药铺。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容,便知道他的病全好了,故意说:“阁下今天是来送药钱的?”康熙说:“正是。先生,您说要多少钱吧!”郎中哈哈大笑:“阁下见笑了!那天晚上我见您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现在您的病好了,我也高兴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您气宇非凡,想跟您交个朋友!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

        郎中一听,也高兴地说:“我叫赵桂堂,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想让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谁知天不遂人愿,我参加考试多次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京城开一个小药铺,一边行医,一边苦读。”

        康熙安慰道:“赵兄,您有这么高超的医术,我可以力荐您进宫担任御医,这样您不是飞黄腾达了吗?”赵桂堂笑了笑说:“您错了!我行医立志为天下老百姓排忧解难。进宫当御医,虽能享受荣华富贵,却不能如我所愿!岂不违背了我的初心?”康熙一听,赞叹道:“赵兄,请恕我直言,既然您屡考不中,为何不安下心来在医道上大展宏图?”赵桂堂说:“我何尝不想呀?只是我本钱有限,等黄兄您哪天发大财了,资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白给您看病一场!”

        康熙毫不犹豫地说:“如果真要建一座大药堂并不难!您看就叫“同仁堂”怎样?也圆了咱们同仁一场的梦!”赵桂堂却不以为然地说:“黄兄,刚才是我一句玩笑的话,您不要当真!再说,建大药堂需要一大笔钱,等您发了大财吧!”康熙说:“就现在!他从桌子上拿起笔,写了一张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递给赵桂堂,说:“赵兄,明天您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一位朋友,一定能管用。”说完便告辞了。

        第二天,赵桂堂拿着这张字条到内务府衙门递给值班人员,太监把他领进门廷内,指着白花花的银子说:“赵郎中,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赵桂堂定睛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满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银锭子!这时,太监说:“赵郎中,万岁爷有旨,您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您一座同仁堂。”赵桂堂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这个黄兄,竟是当今皇帝!

        没过多久,一座大药堂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赵桂堂搬进大药堂,举办开业典礼的时候,竟没想到康熙帝亲自前来祝贺!康熙帝笑着说:“您不要紧张,您的药钱我可是补上了,下次再看病,您仍然要分文不收啊?”从此,北京城便有了一个盛名天下的“同仁堂”大药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吃亏是福”的故事!

        吃亏是福,是一句很富有哲理古老的话:一个人经历了损失、挫折之后,看起来是一件坏事,如果我们从损失、挫折中及时地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那么,就成为了一件好事!所以,因祸得福,从这个层面上讲“吃亏是福”;这里福的实质是益处;另外,一个素质修养较高的人,遇事主动吃亏,将便宜、好优、美妙、精当、益处,让给对方或其他人,自己甘愿留下不好的、亏损的,残缺的,这样在利益方面,看起来好像是个傻子,吃了亏!然而,实际上,在精神道德、情商意识方面却绽放了硕大光彩!

       吃亏让人,受到大家一致地尊重与敬仰!最后,吃亏者,赢得了大家及全社会的良好口碑!这个尊重、敬仰与良好口碑,就是人生最大的福利!从这个长远的意义上讲,吃亏是福!吃亏是福,是人在生活经历、处世交往中一种较高修养的可贵品质!是一种高境界、高品位、高素质的精神素养!也是值得大家学习崇拜的一种美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