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对联)中国植树节对联15副!

(2023-02-28 12:43:31)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原创】对联
作者:姚国友【原创】(对联)中国植树节对联15副!


1,远古五帝重林业,     今天全民珍绿植。
2,清明植树古步远,     今日造林后辈福
3,植树造林优生态,     养花种草美祖国。
4,百重林山万户氧,     千顷绿海一家春。
5,植树固土利今日,     造林凝沙功万秋。
6,树木浑身都是宝,     森林里外均生财。
7,家具板材树中有,     房屋木料林里来。
8,湖畔垂柳美水景,     山头红枫华中秋。
9,早古植树岸插柳,     当今造林田育苗。
10 路边植树韦刺史,     槐树代台里程碑!
11 增植一片树木绿,     涂抹几村天空蓝。
12 一棵大树成绿伞,     数载千人纳阴凉。
13 今天一园小荫绿,     后辈百块珍黄金。
14 一园果林世人喜,     千片花景华夏新。
15 十年植树千里翠,     百载树人万秋红!


对联释义:

1,远古五帝重林业,今天全民珍绿植。重,重视。珍,珍惜、珍爱。全民,全民族、全体民众。早在公元前五帝时代,舜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专门掌管、理政全国的林业事务。可见,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非常重视林业了。今天我国全民珍惜、珍爱绿植的意识与行为已经成为时代风尚。

2,清明植树古步远,今日造林后辈福古,远古时代。古步,古代植树的步伐。远,很久年代。据我国历史资料记载,清明节植树很远的古代就有,故"清明植树古步远。"今日造林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受益、得福。

3,植树造林优生态,养花种草美祖国。植树造林能够优化我们的生态化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养花种草美化居民、社区、村镇、城市以及祖国大地的环境,给家乡建设、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增砖添瓦。

4,百重林山万户氧,千顷绿海一家春。百重林山,给千家万户增添呼吸的新鲜氧气;千顷绿海,成为海内所有居民社区千万家共同拥有温暖美好的一色春天。

5,植树固土利今日,造林凝沙功万秋。植树,能够增加大地、田头、沟边植被固土、防止土地流失,利在当今;造林可以凝固沙土、保全使用土地,功在万秋。

6,树木浑身都是宝, 森林里外均生财。树木浑身都是宝:主干,可以做家具、栋梁等,普通小枝干、树梢、树根,做合成板材等;树皮、树叶,可以做纸张;松树皮,可以做墨汁;有的树皮,可以做药材;珍贵木材,可以做装饰品、笔杆、画框、画轴、手串、手链、雕刻艺术品等。废木渣、木屑、树皮、树叶,可做肥料等。森林的里里外外均是生财的宝地。

7,家具板材树中有,房屋木料林里来。家具板材,都是从树木身上产生的;盖房建屋的所有木料都来自于森林之中。

8,湖畔垂柳美水景,山头红枫华中秋。垂柳装点了湖畔的美景;红枫美化了中秋的山头。

9,早古植树岸插柳,当今造林田育苗。我国最早的植树来自于岸边、湖畔、路边、田头临水近缘的插柳;当今造林广泛的育苗方式,出自于田尾、地头、山坡、沟边、闲散碎地等地的利用。

10 路边植树韦刺史, 槐树代台里程碑!韦刺史,韦孝宽,北周军事家、将军。西魏废帝二年,因功劳卓著,韦孝宽被授予雍州刺史。上任后,韦孝宽发现,境内官道上的里程碑都是用泥土堆的土台,虽然易于辨识,但因为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等诸多因素,非常容易损坏,需要不断地定期维护,不但增加了国家开支,也加重了百姓劳役。韦孝宽经过多次调研,发现可以用树木取代土台,作为里程标志。他下令:雍州境内所有官道上的土台,一律改种一棵槐树,作为官道里程标志。朝廷闻知此事大加赞赏!令全国诸州官道每隔一里种植一树,每十里种三棵,百里则种五棵,从而一举变革了官道里程碑制度。

11 增植一片树木绿,涂抹几村天空蓝。增植树木,能够净化空气使土地变绿,令天空变蓝。

12 一棵大树成绿伞,数载千人纳阴凉。一棵树长大后,成为一把巨大的绿伞,可以在以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里让很多人在它下边乘凉。

13 今天一园小荫绿,后辈百块珍黄金。今天是一园小小的荫绿,然而,到了几十年后则成为后人几百块珍贵的黄金。

14 一园果林世人喜,千片花景华夏新。一个果树园林,枝条上都挂满了鲜艳甜美的各种水果,惹得世人喜爱;千丛万片花景装点得华夏大地无比崭新!

15 十年植树千里翠,百载树人万秋红!十年植树,十年来所栽种的各种树木,已经长大成材了,能够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千里翠绿!百年树人,一百年培养的各种人才,发挥他们各自专业特长,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可以让人民江山千秋万代春暖松涛红固永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