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2016-10-26 20:26:01)
标签:

七上

人教版

文言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知识点

分类: 语文教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  

一、注音:  尊君在fǒu)      非人zāi)   

二、解释词语: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4)至:到    5)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丢弃。去:离开)6)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7)时:当时。年:年龄。     8)戏:玩耍。  9)尊君在不(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11)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诚信,讲信用。

14)礼:礼貌。(15)惭:感到惭愧。(16)引:拉,牵拉。(17)顾:回头看。         

三、翻译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四、问题探究: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2、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参考答案: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3、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5、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参考答案:元方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我觉得元方的做法值得赞赏: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或者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对于故事结尾,你如何看待?

  观点一:不失礼因为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责备;而且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绝于千里之外。

  观点二:失礼因为友人当时以觉惭愧,要下车表示友好,既然他能知错就改,我们也应当宽宏大量。

6、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  

参考答案: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