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随课改的贯彻落实,有效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的热点,所谓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效率高,效果好。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除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同时应激发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课堂学习的内容相联系,这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习起点,展开教学。有效教学涉及面广,从制度制定、组织管理、教学常规、到综合素质评定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有效教学展开。下面只谈谈其中的一点——立足课堂
40-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有系统的学习,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老师教学的成败。我们应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向40-45分钟要质量做出了更大的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我们深懂,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来自于对课堂的充分准备。除了全面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对每个学生既要有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有十分的清楚。从而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为提高效率,效果好地上好每节课,我们应加强学习,关心时事,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关心世界上领先的科学技术与科学创新成果,及新能源,新材料多领域全方位地进行学习、求索、找寻。积极主动对文化知识的积累,肢体语言的和谐及教学方法的探索。加强内功修炼,做到课堂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我们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和技能使课堂效果明显改善,使每堂课教学成为有效率的、有效果的课。
1、我们要力争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死水一潭,压抑的课堂气氛,使人喘不过气来,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造成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畏缩不前的学习行为。
2、我们要通过创建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环境,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确保了学生作出积极的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导向行为。形成了良好的纪律。我们深深体会到,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好的教学来自于一开始就要创设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在整节课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个实验。提问、讨论、调板、练习、纠错、评析、师生互动,使学生活动一直围绕着教学的有序展开。通过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故设悬念,问难设疑,吸引学生,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求。使学生在参与解难释疑中实现知识的接受和创造。
轻松愉快的有效教学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满足了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成长。
3、有效率、有效果的课堂有效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切实做到理解、尊重、宽容和激励。
(2)创建人性化的课堂环境,明确什么是学生所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接纳学生,满足学生的归属要求,提高学生的自尊。
(3)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持久
根据我们学科的课时大都排在下午或上午第四节课的特点,要使学生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高效学习实非易事,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艺术上下功夫。
利用声音的大小,语言的轻重,使学生保持注意力,讲到重要知识,主要内容时,提高嗓音,利用高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反复强调,讲解,分析,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较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要清楚第一时间掌握的知识最牢固,最省时。若是重要知识在第一时间模模糊糊,今后想要让学生掌握花上几倍时间都难以达到目的。因此与其草草了事,倒不如在第一时间多花点时间,采取有效方法,尽可能使学生掌握应掌握的知识。走马观花,晴蜒点水,不分轻重,语音平平,没有起伏,没有高潮,很难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虽不能做到惊涛骇浪、气势磅礴,总该要有小小涟漪。
适时运用稍为停顿的技巧以使学生的行为更为规范,精力更加集中。
用眼神时时注视每位学生,尤其是学习较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全神贯注倾听授课。
走下讲台,走向学生,在教室内多走动,零距离与学生接触,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
用鼓励、微笑点头等一系列的肢体或语言沟通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中巧妙设计有个性化的问题及习题,挖掘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潜力。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
多加表扬与鼓励,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提问、调板、学生实验操作、作业、考试等发现学生一有丁点进步,马上给予足够的表扬与肯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喜欢上学习。大家清楚当学生喜欢上学习后,尤其是你担任的学科后,我们就能挥洒自如,怎么教怎么有。一定能取得意想之中的成绩
授之以渔,使学生受益终身。
4、“度”的较好把握
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度”的较为准确把握成为重中之重。但要很好把握确是难上加难。为了突破,为了较为准确掌握,应通读理解课标、大纲,精心研究考试说明各抒己见、群策群力,最后达成共识。
(1)狠抓基础以不变应万变,课改后中考命题趋向是力求创新,力求体现前沿性、时代性、时事热点、重大事故、技术创新、科学成果。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以致用,淡化对概念等理论性知识的辨析。培养能力,包括知识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高初中衔接知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的考查。虽然每年社会在进步、热点在转移、时局在动荡、科技在发展、技术在革新、成果在涌现,事物在变化,重大事故在发生。但不变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不管哪个学科,只要坐下来把中高考近几年的试卷进行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归纳总结出来必考的知识点,而且几乎年年都要考的知识点,占比总要超过60%。因此坚定不移地帮助全体学生扎实基础,学以致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也是最基本的保证。也只有较准确地把握住“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有效教学发挥到极致。
(2)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实现多题一解,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3)对高初中衔接知识点下大力度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好高初中衔接问题,有利学生的可持续学习。
(4)教学要求上比中考要求难一点。不随意拓宽、延伸,不把课标不要求掌握的知识随便塞进来,因为历年中考的易中难要求均为8:1:1。
(5)总复习阶段的课,力争较准确地把握中考命题脉搏,有的放矢地逐渐缩小复习范围,强化训练中考热点。
教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有益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能使学生更多一点地掌握应用课标、大纲、书本要求的知识,在中考场上不因为化学科的成绩而使学生降一个等级录取于各类别的学校,那都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