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组形式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教师们都有这样的困惑:课堂中教师难以兼顾全体,照顾了后进生,优生吃不饱,学习兴趣低迷,照顾了优生,后进学生又跟不上。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认为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程度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既注重同一班中学生学习的共性,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分层编组,定位目标。 首先进行摸底测验再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把班级成员分成三类六组,优等生两组(A1、A2),中等生两组(B1、B2)和后进生两组(C1、C2)。优等生两组和中等生两组分别位于教室的两边,后进生两组则在教室的中间。优点:1、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2、便于教师对后进生进行集体辅导;3、降低后进生的学习压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4、这样分层座位,便于进行分层教学。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分层,即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科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别定位。教学目标分层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对低层次学生低起点、补台阶、多鼓励、抓基础;对中层次学生小变化、多练习、重提高、常反馈;对高层次学生多变化、重综合、求主动、促潜能。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后进生只要求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中等生和优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解决较难的求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后进生只要求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下理解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中等生要求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下理解计算方法,而优生则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和拼拆图形的方式理解与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均能积极、愉快地参与。
二、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 1、让优等生“吃得好”。经过课前的预习,这部分的学生基本上能掌握知识的要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则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创造学习空间。如在教授分数应用题时,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例题点拨,已经能解决基本题,基本上能提早进入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这时候,我允许他们做课堂练习中较难的题目,如拓展题、延伸题,甚至我有时把第二教时的课堂练习提前给他们,不用“陪读”,也避免了他们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由于他们觉得知识很有挑战性,学起来就很有劲。他们还可以有选择地听课,你觉得这部分你需要听,可以听,不需要的可以完成提高练习。我觉得,这部分的学生,本来自觉性就很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节省了这类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探索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发挥他们的潜能,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让中等生“吃得饱”。由于给了一部分优等生很大自由空间,这时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针对中等生和后进生,对于中等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更多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信心比以前足了,因为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还是比较有优越感的,举手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同时对于后进生,由于与中等生的差距不是很远,他们也乐于与中等生“争一争”。老师则能更大的保证中等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能吃饱,同时他们中的“出挑者”也能在时间多余的情况下尝试优等生的延伸题,跳一跳,能摘到更多的苹果。 3、让后进生“吃得了”。这部分的学生,有的接受能力较弱,有的因为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总之,他们的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现在进行分组以后,他们的地理位置非常好,能“迫使” 他们更专心的听;周边没有好学生的影响,压力小些;我在上课时,则能更多更集中地关注和辅导他们。如:在讲解一道练习册中的变式题,我采用的是,先独立思考,再探讨解题思路,经过一番交流,其他四组同学均能着手解题,唯有C1、C2两组同学仍然无从下手,这时,我便分别深入两组同学,再深入浅出地进行一番探讨,使他们也能解答这道题,这在以前的教学中,这样的时间只能辅导两位同学,或者有时因为他们则要在全班面前再重复一遍,所以分组分层教学对于后进生的辅导有很大的益处,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尽量少带些问号留到课外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让他们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4、分层作业,各有所得。对于后进生,则以基本题为主,他们还备有一本补课本,主要完成补缺题,缺什么、补什么;对于中等生,则在基础题的前提下,有提高,课堂练习作业都要完成,有能力的话,可以在每天一题本上再补充些A1A2组同学提高本上的题目,挑战自己;对于优等生,则减免一些基本题,简取而代之的是提高本,这本本子上主要收集自己的和小组成员的找来的提高题,大约每周自己找2-3题,再与组员们分享,则有12-18题,做完以后,给题目来源者批,不懂可以互相学习、交流,也可以问我,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三、小组评比,提高积极性。小组重新编排后,我宣布在全班 “找一个竞争对手比一比”和找一个实力相当的小组比一比,同学们立即意识到自己的竞争小组是哪个组,竞争内容有:课堂举手发言情况,作业完成速度和质量、作业订正速度、测验的平均分等,比的结果在黑板上左上角公布,赢的一方加分,一个星期结算总分,并给予奖励,赢的小组除每个同学有卡片外,组长有额外的奖励(据我了解,组长都把额外得到的卡片分给了组员,因为他们也知道,小组的成功是每个人的功劳,看到他们能这样做,我心里很高兴)。这样比赛大大避免了一些矛盾,因为是两个实力相当的小组在进行比赛,所以更公平,更激烈,每个人都想给自己的小组添砖加瓦,于是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这样分组以后,原先可能做不到组长的同学,如C2的小孟同学,自从做了组长以后,处处以身作则,给组员做榜样,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四、分层评价,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是对每个学生的最高奖赏,是激励每个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多肯定他们前进中的每一步,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又指出努力的方向,争取向A1A2两组靠拢;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他们,应让他们懂得“山外有山”的道理,不能骄傲自满,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在这个时候还要及时调整层次,如果固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学生就会有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处的位置,这样就会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跳层次的可能,具体做法设想是:如果A层中的有些学生成绩有所下降,现在还不如B层中的有些同学,这样就可以把A层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到B层,而将B层中成绩进步的有些同学调到A层,依此类推,C层可以调到B层,B层可以调到C层,如果成绩进步特快的还可以把C层直接调到A层去,如果成绩下降较快的学生,现在还不如C层的同学就直接从A层调到C层。这样,通过分层评价和调整层次会使有些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下降的学生调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同时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以上,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层教学的点滴体会,很多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改进,但我已从中感到分层教学真的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在分层教学时,采用小组分层模式,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分层教学作用,同时再结合多样的评比、评价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当然实施过程中还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
(来源:枫叶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