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主任工作手册(8):家校合作之四

(2018-06-09 19:37:21)
标签:

班主任

教育

班级管理

分类: 班任工作

第四节  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家校合作的具体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会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但从家庭方面来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父母一旦孩子上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持有这种思想的家长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孩子的教育。相反,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做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只盼儿子成“龙”,女儿成“凤”,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在智育上能与学校配合,能督促孩子做功课等,但在其他方面则我行我素,或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或对孩子过于苛刻粗暴,打骂有加。第三种情况是,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班主任工作手册(8):家校合作之四

据香港教育界人士研究得知,香港学生家长认为与学校加强合作,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家长和学校管教学生和提高学生之品行及学业成绩,当涉及学校内部运作,如制定学校政策,为学校筹款和监管校方工作等等时,则觉得帮助作用不大。当家长被问及是否希望参与选用教学语言,决定功课分量和聘用教职员时,他们的反应较为冷淡,只有10%的家长希望参与决策和监管,大部分不愿意参与,只想知道详情而已。大陆方面虽未做过类似调查研究,但因与香港是同根文化的华人社会,在这方面是可以参照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华人家长的脑海中普遍存在着家庭与学校在儿童教育方面责任分离的思想。他们放弃校内参与而强调家庭督导,可以从中国人的社会取向来解释。中国人是权威取向的,他们崇拜和依赖权威,而传统赋予教师的权威与崇高的地位,在家长心目中十分牢固。另外,中国人强调中庸、折衷,避免冲突;强调和谐,避免失衡;强调集体高于个人;强调顺从和顾虑他人,避免得罪他人。这种抑制自我的行为是为了帮助团体和谐发展,与西方社会的个人取向和强调人人平等的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家长大都避免踏入学校内进行参与,他们视学校为集体,视教师为权威,认为走进学校参与是挑战权威、破坏和谐,倒不如让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校内全权管教子女,自己则留在家中对他们进行辅导。家长们的这种社会行为取向与做法一方面使自己推诿责任心安理得,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学校方面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偏见。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往往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仅没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学校若吸引、组织家长参与学生教育便是“自讨苦吃”,甚至“吃不了兜着走”。也有人认为,家长整天忙忙碌碌,根本没有时间来参与学校教育,或即使有时间也不积极,如“家长日”、“开放日”之类活动,家长反应并不十分热烈,令学校教师心灰意冷。其他问题如“家长跟教师在儿童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过去曾跟家长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因此影响日后的接触”等也影响着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合作。

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职务的教育工作者对与家长合作亦有不同的看法。香港教育人士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都认为与家长合作是必需的,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都欢迎家长在校外参与个别学生的教育活动和有组织地支援学校,但当家长进入校内干预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时,他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惧感,他们的职业权威和形象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他们质疑家长的决策能力。这种现象在小学更为明显(参见表1、表2)。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时,是在监督、挑毛病。这是对家校合作目的的偏狭认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一旦抱有这种目的,合作就是一句空话。

1香港小学教师对家长参与的态度

家长参与范畴平均分A参与子女学习

B支持学校活动

C参与学校运作

D参与校政决策4.5147

3.7751

3.7071

3.4576* 1=很不同意2=不同决心3=未能确定4=同意5=很同意

2香港教师和校长对家长参与学校运作的态度

同意%不同意%不清楚%问题内容学校教师校长教师校长教师校长与家长合作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中学7279191289小学6574261997校董会决策应该通知家长中学47434148129小学33395552128学校主要发展与运作都应该咨询家长中学38405254117小学25375461102校董会应包括家长代表中学443737441819小学333351541713

大陆方面虽未就上述问题作详细统计,但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家长参与的态度基本上如此。造成学校方面对与家庭合作不够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办学思想发生偏差。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还有社会舆论界都将眼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上。学习成绩好坏几乎成了衡量学生好、差的惟一标准;升学率的高低也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或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惟一准绳。这便造成了学校全力以赴抓学习的局面,与家庭合作的内容也仅限于督促学生学习。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教育体制,也阻碍着学校采纳家长的见解,不能使与家长合作成为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

家校合作实践中的偏差

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班主任应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并妥善处理问题。

一、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家校合作活动计划是实现家校合作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对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然而,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校、级、班层面上的家校合作难以相互配合,难以形成时间上的连续和效果上的强化。有些级、班层面上的家校合作无计划性,往往是级()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情况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一些家校合作活动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组织不得力,收到的效果必然微乎其微。这样的家校合作活动会极大地挫伤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

二、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家校合作是双向活动,是家长和班主任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也就是说双方需要双向的交流、沟通,这是合作的前提。然而,在具体家校合作活动中,许多班主任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子女观念,指导家长实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到黑板、墙报、宣传栏中,就算开展了家校合作活动。这些文章尽管具有说服力,但对每个家长来说,其针对性和实用性难免不强,加之缺乏老师深入浅出的“就事论理”的说明,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正确模式和自觉行动。

班主任们采用较多的家校合作形式——家长会,也几乎成了“报告会”,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大体上先是校长(或年级主任)讲话,主要是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多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认真听的家长往往很少。然后是各班的班主任老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家长对孩子以及班集体的其他状况,包括道德品质、性格发展等所知甚少。在整个家长会上,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没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家长会的实际目的是,通过校长(或年级主任)的发言,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基本要求,通过班主任的发言,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次。

可以看出,这些家校合作的形式只是班主任向家长单向的信息传递,还没有构成二者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其根本原因是,学校以教育权威自居,认定家长在教育方面是无知的,没有“发言权”,家长来校只是为了了解情况和“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所以,家长只能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家校活动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学校的需求而不照顾家长的需要,如活动的时间、地点等的安排只考虑教师的便利,家长只有被通知来参加的份儿,使家长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学校也不去了解家长的不同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心态和不同需求。这说明学校还远没有把家长看做是学生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合作伙伴。双方为着共同的教育目标,要互相沟通,彼此交流,互尊互助。由于缺乏双向交流,这种形式的“合作”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阶段性强,连续性差。许多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在时间上时断时续,在内容上缺乏前后的呼应,不能切实提高合作的效果,达到活动目的。在时间上许多学校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进行,如学期初、学期末、节假日等,其他时间则堰旗息鼓。就是板报、墙报等宣传材料也是几个月才变换一次。在内容上,由于缺乏整体的合作活动计划,随意性、盲目性很强,难以前后呼应。即使在家长教育方面,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的体系,因此,很难将其迁移到对孩子的日常家庭教育中。

阶段性强,连续性差还表现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校合作活动缺乏一贯性。往往是幼儿园、小学开展较好,而中学则有所淡化。另外,很少有三者一贯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计划,孩子可能已从学龄前儿童成为小学生、中学生了,而学校采用的家校合作形式还是如出一辙,结果极有可能事与愿违。

四、相互挑剔多,合作少。这是家校合作的又一个误区。它说明家校双方对合作的目的认识不清,这直接影响合作的态度和成效。个别班主任认为,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就是对自己的工作“横挑鼻子竖挑眼”,是专门来“找碴儿”的;同时,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罪到家长头上,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合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专讲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却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个别家长也正如这些教师所想,认为来学校就是监督工作,有的甚至将自己孩子出现的一切问题归咎于学校,认为“校方对该班不够重视,师资配备有问题,要求换老师”,到校听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督学”,维持课堂纪律。家校双方关系紧张,态度敌视,有了这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交流、合作。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自己子女在校的实际情况,让家长配合好学校的工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

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位学生家长,当你步入孩子所在的学校,你能感觉到学校潜在的气氛吗?它是欢迎你前来参与,还是将你拒于千里之外?你为何有这种感觉?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气氛,它是在学校管理人员的影响下形成的,反映着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对与家长合作的态度。有的人会说,“为教育好我们共同的下一代,欢迎您前来加入我们的行列!”也有人或许说,“你的鼻子别伸得太长了。教育学生是我们的事。把你的孩子送来,我们晚上再还回去。让我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吧!”第一种情况下家长会乐于参与,而第二种情况下家长则诚惶诚恐,惟恐避之不及。

那么,学校如何才能使家长感到受欢迎?营造合作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积极的态度,学校教职员工主动积极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二是实际的行动,能够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事务的合作行动。

第一个因素在校内很难保证。因为班主任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自我意识、自信心等各不相同。如果他们缺乏自信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就会使他们觉得受到威胁。他们也许在过去和家长有过不愉快的合作经历,这使他们要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与此相反,如果学校教职员工拥有接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态度,他们与家长的交流渠道就可能畅通,学校就会得到更多的来自家长方面的支持而不是反对。一旦家长与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建立,他们彼此之间就再也不会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威胁。他们一心只为孩子的成长而齐心协力。当然,对与家长的合作关系,也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再开放的学校也会遇到一些不太成熟或被其他问题困扰的家长。偶尔一两个不合作的家长也应被看做个别现象。即使建立了有效的家、校、社区合作关系,学校也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考验、赞扬或批评。但此时的学校已不再是“孤家寡人”,家庭、社区将与学校共荣辱,同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显然,第一步应由学校迈出,学校应主动邀请家长参与。但在此之前,学校首先必须明确班主任和管理人员究竟对与家长合作抱何态度,他们是否能够接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班主任和管理人员也需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因为具体合作将是他们和家长的事。对自身态度的了解将有助于他们和学生、家长更加有效地、客观地合作。下面这两份问卷可帮助班主任了解他们对家长的态度。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但要记住,问题的答案无所谓对错,回答问卷的目的只是了解班主任的态度。

问卷1教师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态度

作为教师,我作为教师,认为我有……我……必要没必要总是从不1认真倾听家长所说的话。2鼓励家长前来拜访。3给家长向我班级贡献力量的机会。4书面通知家长参与课堂活动。5给家长寄送《家庭通讯》。6在秋季开学前与家长联系。7在家长会上留一半的时间给家长讲话。8在学生表现出色时与家长联系。9考虑到家长之间的差异。10倾听家长为他们的孩子设计的目标。11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12家访。13给家长看学生的作业。14登记为我班服务的家长志愿者。15承认家长之间有差异。16鼓励父母双方都参加家长会议。17使家长在到校参与时感到轻松自在。18在为学生制定教育计划时请他们的家长参加。19对家长坦率而诚实。20让学生带便条给家长。21在开家长会议时让学生和家长在一起。22在活动时让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身旁。23如果家长离异,坚持向双方通报学生的情况。24把家长看作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

问卷2教师对与家长合作的态度你认为作为教师,我……是否1感到家长带来的麻烦多于帮助。2在家长走进我的房间时感到紧张。3更愿意独立工作。4对来自同一家庭的兄妹进行比较。5觉得受到了家长的威胁。6把家长看作重要的教育力量。7认为差生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8喜欢在课堂上与校外人士合作。9某些群体的人抱有成见。10认为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11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12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13认为孩子衣着不整是家长缺乏责任心的表现。14认为与家长密切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15当所有的家长离去后感到很轻松。16每次都期盼着家长会议的召开。17觉得家长放弃了父母的职责。18喜欢与家长合作。

在了解了班主任对与家长合作的态度后,学校的首要工作可能就是要解决好内部问题,帮助部分班主任端正态度。另外,学校要对自己的政策、常规和实际工作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常,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意识不到学校的常规和教学过程会使家长对参与产生畏惧心理或失去兴趣。例如,规定家长访校后必须写出汇报或开除那些犯了错误但仍需要学校帮助的学生都会使家长对学校望而生畏。修改这些政策或决定,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