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2018-06-09 08:42:06)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魏志刚

  课堂讨论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要借助一个与文本有联系的话题,激发、唤醒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现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课堂提问的一些做法。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把握情感和态度

  所谓“症候式分析”,就是“以作品中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作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在阅读中,如果抓住这些“症候”,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又往往最贴近作者的原意。如在学习《黄鹂》一课时,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句,引发学生探讨:为什么作者由黄鹂想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为什么说“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有的学生从文本出发,从几次写黄鹂在具体处境下的表现来尝试回答,有的从1962年作者所处的时代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结合钱理群先生的观点来分析……抓住了文章的“症候”设计问题,在作者有意强调或回避不谈之中,可以激发学生探寻研究的兴趣,而分析的过程往往会更多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二、利用常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1. 比较提问的开放性可以体现的方面。

  一是前后比较。比如《变色龙》一课,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首饰匠赫留金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是因为众人对咬伤赫留金的小狗的主人是谁,前后的说法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刻画出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沙俄黑暗统治是如何扭曲了人性,泯灭了良知。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使学生多层次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二是参照比较,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其他材料进行比较。比如学习《天上的街市》,同时参照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诗歌中改变“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表达的“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思想。三是同中求异,通过分析比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处。《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写家庭亲情的,所不同的是《背影》的作者是怀着一种歉疚来述说的,而《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则是怀着一种崇敬来写的。四是异中求同,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

  2. 逆向提问是从课文现成结论相反的角度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提问。逆向提问的开放性之一是对现成的结论提出相反的意见。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一般都将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加以肯定,如果提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有学生思考后认为:鲁提辖虽有正义感,但他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他本不想打死镇关西却因感情冲动而杀死了人,镇关西作恶本应由法律来制裁,因此,课文中的鲁提辖只能是一个好汉,还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之二是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提问。在我们的教学思想中,“穷和尚”一般都意志坚韧,“富和尚”一般都怕苦怕累;“大灰狼”肯定是凶恶的,“小山羊”肯定是善良的。

  三、课堂提问的四大关注

  1. 相机,适时。

  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因为此时学生易产生胆怯畏难情绪,问题一出必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我教《祝福》时,指导同学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在将要得出规律时。此时提问,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索奥秘,发现规律,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一次,我到初中部听一位老师讲《故乡》。

  2. 恰当,适度。

  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原则告诉我们,设计问题的难易层次,应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力求问题圆满解决。

  一位老师讲《项链》时,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玛蒂尔德十年艰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因为丢了一挂项链。老师紧接着又提问:“玛蒂尔德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同学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他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发现有六处细节可说明丢失项链是必然的。由于问题难易程度适中,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就够着了果子,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肯定

  课堂提问的激励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在提问时要亲切,和悦,有耐心,要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从而爱学,会学,乐学。为达此目的,教师在提问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价回答得“好不好”。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不置可否,就让学生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这样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因此,评价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主,要客观公正,鼓励学生参与。

  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提问技巧,合理提问,激发兴趣,积极评价,使学生真正悟透了疑点,就一定会把我们的提问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来源: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1/view-643652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