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手册(6):师生交流之三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任工作 |
第三节
学生常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班主任在对他们批评教育时要讲究方法,才能使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接受。班主任要想使自己的批评通情达理,让学生易于接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问诱导式
学生偶有缺点错误,教师切忌简单训斥。刺伤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子,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有时明知学生不对,教师也不宜开门见山地批评,特别是不宜在大庭广众面前批评。设问诱导则不失为一种批评教育的好方法。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了,下课之后,老师找到这位学生和颜悦色地问:“是家里有什么情况?还是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吗?(学生摇摇头,表示既没有什么情况,也没有身体不舒服。)这么说,是你今天起床迟了?是晚上睡得太晚了吧?以后可要早睡早起啊!”
设问诱导,没有一句训斥、指责的话,没有一个讽刺、挖苦的词,既问清了迟到的原因,又使迟到的学生受到了一次教育。
二、激发勉励式
请比较下面两段话:
“期中考试六门功课,你竟有三门不及格!上课开小差,作业不肯交,我看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如果期末仍然考不好,那你就干脆不要再读下去了!”
“这次你三门功课没有考好,真出乎我的意料。有人说你天资低下,我认为并非如此。恰恰相反,你反应很快,就是舍不得用功。一次考试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动于衷,自甘落后。我相信你一定能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在期末考试时打个翻身仗,让事实证明你是好样的!”
这两段话表达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批评这位学生学习不努力,希望他期末能考好。但由于语气、措词的大相径庭,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了。第一段话对学生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冷若冰霜,犹如最后通牒。这种批评不可能产生积极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反感。第二段话则既有批评又有肯定,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勉励和殷切的期望,言词恳切,感人肺腑。这种批评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信任他,尊重他,是真心实意为他的前途着想,这怎么能不激起学生自强自尊、奋发向上之情呢!通情自然也是达理了。
三、引而不发式
饭厅里,有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将一只肉包子一掰两半,啃掉肉馅,“咚!”随手扔进桶里,扬长而去。
班主任找他个别谈话:“这个周的周记你就写你丢包子这件事。如你感到难写,我建议你想想下面几个问题再下笔:
1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过后有没有想过这件‘小事’?
2这个肉包子是你花钱买的,但这买包子的钱是哪来的?
3你父母是农民,如果他们看到了你刚才丢包子的情景,将会作出什么反应?
4我今天建议你写这篇周记,你认为是否必要?”
引而不发,引导批评对象思考反省,进行自我教育,不包办代替,不乱扣帽子。学生在扪心自问时,就会感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和教诲,领悟到老师相信他有自我认识的能力。
四、分析利弊式
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次考试竟得了零分。原因是他帮同桌作弊,同样以作弊论处。他当时的想法是:“同桌要我帮助他,我怎能拒绝呢?”
班主任找他谈心,跟他一起分析如此“帮助”,对同桌对自己各有哪些利弊。分清利弊之后,老师做了简短的小结:
“从根本上说,这种‘帮助’对人对己都有百弊而无一利。这种害人害己的蠢事以后千万不能再干!”
分析利弊,实质是分清是非,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学生会自觉地改正缺点错误,其效果是任何训斥和处分所不能比拟的。
除上述四种方式,还有欲抑先扬式、自我批评式等等。但不管运用何种批评形式,要达到沟通双方感情的目的,都须掌握这么三条原则:
1尊重信任的原则。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相信学生能接受教育,改正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尊重和信赖老师。当然,尊重信任学生要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2情理交融的原则。要沟通师生间的感情,老师对学生首先要满腔热情,没有对学生的热爱之情,也就谈不上沟通感情。但只有感情还不够,还要达理,要善于析理说理。有情有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才可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3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爱好,思想基础,认识水平,接受能力,所以在批评学生时,先要掌握批评对象的心理特点,然后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