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十大原则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
分类: 教学研究 |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经验,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它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开展省级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和运用》的研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必须坚持十大原则,方能规范教学行为,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一、合作交流性原则: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时,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与其他组成员交流,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极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被动意识。 二、全员性原则: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不是为了少数优秀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新型教学方式,从分组到讨论、交流、评价,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其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长,安排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有言可发。
三、互助性原则:
建立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目标的基本手段,由此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培养。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要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责任心、合群性,培养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在相互交往中加深沟通、理解和包容,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尊重和信任,懂得分享成果,学会多边互助。
四、实效性原则:
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就是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效地加速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让小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和要求,避免他们在小组讨论学习时不知所措,教师要做到“四勤”:腿勤——多到各个合作小组去走一走,让孩子们随时感到老师就在身边,促使他们始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眼勤——多观察学生的表现,以便及时地从学生的表情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情绪,判断他们的学习状态;耳勤——多听一听孩子们是怎样读书、怎样交流的,他们有哪些创造性表现,还存在什么问题,以便于有的放矢地总结评价合作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嘴勤——多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小组中去,与孩子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促使他们更加放松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并随时给学生以启迪,使他们的合作学习不断提高,取得实效。
五、渐进性原则:
一种学习方法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决不可能“一步登天”,他们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机械性到创造性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合作性学习。第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儿童了解合作学习的好处,使他们喜欢合作学习。第二,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合理划分合作小组,优化小组成员的组成结构。第三,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要教给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少致“开幕词”,多做“总结报告”,关键时候发挥“指导”作用,让那些“一般”的同学先发言、多发言,从而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得到提高。另外,要教小组长学会合理分工,使合作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都来为参加小组的合作学习积极准备,从而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变消极合作为积极合作。第四,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是学会合作的重要前提,不会倾听就谈不上会合作。同时,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也将有效地减少课堂噪音,为小组学习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六、趣味性原则:
“乐而学之”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有趣的学习不仅会增强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所以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能够使孩子们感兴趣。要选择对儿童最具吸引力的合作内容及形式,可以采用快乐游戏法,小组合作开展识字游戏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讲故事,一块动手操作,一块研究搞小制作等,使其感兴趣,也感受到小组合作快乐。
七、实践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不同于以往那种只是坐而论道的学科知识传授,它需要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强调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通过合作探究、交往创造、即时反馈、及时检验等现实或模拟的活动,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并逐步学会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那一刻起,就自觉地置身于实践情境之中:问题的探索、分工的协调、丰富的交流、复杂的情绪和真实的情感等等始终伴随学生左右。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合作调查、收集数据、走访专家、归纳总结、撰写报告、文章等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探究实践中充分体验合作学习、合作创造和获取成功的愉悦,从而促进自身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究问题。
八、主体性原则:
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首要前提是凸现学生主体,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课堂设计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学习,教师要 “导”得科学,“导”得及时。 九、反馈性原则:
教学是动态过程,它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因此教师要通过学生反馈和巡回观察发现出来的问题,及时点拨:或引导小组讨论,或引导全班一起探索研究来解决问题。 十、发展性原则: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性学习不单纯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上的变革,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合作学习内容,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必须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地说,一要看是否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二要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三要看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四要看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做到目标明确,采取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合作方法,从而避免盲目地追求某些表面上的组织形式。
上述十大原则,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不可偏废一项。这十项原则,相互补益,可以综合应用,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用某一项或某几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