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个角度解读《孔乙己》

(2018-01-10 23:01:28)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对于鲁迅先生作品《孔乙己》的解读,教学参考书总是把孔乙己当做主人公,抓住孔乙己,读出孔乙己的种种不幸,用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罪恶。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理解存在两个致命毛病。

换个角度解读《孔乙己》

首先,孔乙己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孔乙己自身,不在于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不是一个有生命能力的个体,不会对孔乙己采取主动攻击或引诱的措施来毒害孔乙己,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面前的表现如何,完全掌握在孔乙己本人的手中,例如,要不要参加科举考试,能不能考中,都是孔乙己个人的原因。此外,孔乙己作为曾经奋斗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之所以会变成懒汉和酒鬼,会变得虚荣和麻木,也是因为孔乙己个人的实际问题,例如,孔乙己先天的性格爱好、胸怀、抗击挫折的能力等。其实,孔乙己的人生,本来可以不是悲剧,因为孔乙己有一种超强的谋生本领——写得一笔好字,如果孔乙己好好利用这门本事,孔乙己的人生就是另一种情形。

其次,在孔乙己与“众人”的矛盾冲突中,孔乙己总是处于被嘲笑、被欺负的被动地位,任由玩弄,而“众人”却总是主动地嘲笑、欺负孔乙己,简直是对孔乙己想怎样就怎样。也就是说,“众人”的嚣张气焰,完全压制了孔乙己,“众人”完全操纵了孔乙己在“众人”面前的生活表现。在彼此的较量中,身不由己的人怎么能成为冲突的重要角色呢?

因此,笔者强烈主张,解读《孔乙己》,就人物来说,应该锁定“众人”,就是除孔乙己之外的其他任何人;就事件来说,应该锁定“众人”针对孔乙己的所作所为。本文就立足这个角度,对《孔乙己》来一次“最紧靠原文”的重新解读,以期还原鲁迅先生“围绕‘众人’构思材料”的写作真相。

第一,构思“众人”生活的社会现实。这个材料安排在头两段。第一段着重写咸亨酒店的顾客,通过对比酒店对待长衫帮和短衣帮两种顾客的不同态度,说明这个社会尊富欺贫。第二段主要写掌柜更换“我”的工作职务,原因是“我”不会在卖酒的时候掺水,影响掌柜的利益,这暗示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人们不择手段为自己谋利。把这两段文字概括起来,可知“众人”生活在一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中,大家不但尊富欺贫,而且唯利是图。先描绘这样的罪恶社会,是要交代“众人”欺负孔乙已的社会原因,解释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必然性。

第二,构思“众人”哄笑孔乙己窃书挨打。这个材料安排在第四段下半部分。大家以孔乙己脸上的伤疤作为导火线,挖苦孔乙已窃书挨打,让孔乙己在大家面前难为情,丢脸出丑,逗惹大家开怀大笑。

第三,构思“众人”哄笑孔乙己读书捞不到秀才。这个材料安排在第六段。大家先明知故问孔乙己是否识字,让孔乙己得意一下,然后别有用心地问孔乙己为什么捞不到秀才,往孔乙己最大的人生痛处撒盐,使孔乙己惭愧失态,痛苦不堪,引发大家开心欢笑。

第四,构思“我”暗笑孔乙己教“我”认字。这个材料安排在第七段。孔乙己主动地热情地好心地过来教“我”认字,然而,“我”却鄙视孔乙己地位低下,不配当“我”的老师,“又好笑,又不耐烦”,最后“努着嘴走远”。“我”这个十一二岁的小伙计胆敢不把孔乙己放在眼里,明显是大人欺负孔乙己影响的结果。

第五,构思“一群孩子”哄笑孔乙己保护茴香豆。这个材料安排在第八段。“一群孩子”一人一颗吃了孔乙己的茴香豆之后,仍然不走开,孔乙己立即采取措施保护茴香豆,一是“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二是摇头对孩子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两个动作形象生动,习惯了学着大人欣赏孔乙己“表演”的孩子就对孔乙己哄笑起来。上梁不正下梁歪。

第六,构思“众人”冷淡孔乙己窃书被丁举人打折腿。这个材料安排在第十段。掌柜在结账的时候,从酒客口中获知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掌柜对孔乙己折腿的不幸的反应,竟然是无动于衷,完全不走神地继续“慢慢的算他的账”。众酒客对孔乙己折腿的不幸,也没有表现出起码的同情,说话冷冷的,毫不在意。

第七,构思“众人”哄笑孔乙己窃书被丁举人打折腿。这个材料安排在第十一段。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后,已经极度悲惨,两条腿盘着,屁股垫一个薄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以手代脚走路。如此触目惊心的孔乙己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大家竟然“仍然同平常一样”,开心地玩笑孔乙己,连一点最起码的怜悯心也没有。

第八,构思“众人”不关心孔乙己的生死。这个材料安排在最后两段。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之后,除了掌柜偶尔提及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之外,再也没有人说到孔乙己,再也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消息,大家完全把孔乙己忘记得一干二净。

第九,构思“众人”的衬托材料——既可爱又可怜的孔乙己。这个材料安排在第四段上半段和第五段,其作用是从侧面衬托“众人”对孔乙己的“凉薄”。

对于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设计得让人叹为观止,既设计了激奋人心的“好”,又设计了催人泪下的“差”。孔乙己的“好”,包括身材好、品行好、书法好,即孔乙己身材高大,诚实善良,写得一笔好字;孔乙己的“差”,包括性格差、事业差、生活差,即孔乙己好逸恶劳、嗜酒成性、死爱面子,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半饥半饱。前者的“好”,衬托“众人”践踏“美好”的罪恶,后者的“差”,衬托“众人”践踏“不幸”的罪恶。可以这样说,孔乙己在小说中的作用,相当于一面“照妖镜”,是为了成功地照出他身边所有人的“凉薄”。

以上材料,覆盖了小说除个别过渡性语段之外的所有内容,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众人”在《孔乙己》中的角色主体性,证明了鲁迅先生立足于“众人”来构思材料的写作动机。因此,解读《孔乙己》,一定要读出“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这是世态凉薄,是社会的罪恶,而不仅只是科举制度的罪恶。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