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性的价值与成长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1 教师德性的价值
教师德性的价值不但指向教师自身,同时具有正外部性。教师德性指向内部的价值主要是指对教师个体而言所具有的意义,指向外部的价值具体针对学生、学校、社会三方所展示的价值。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1 推动教师发展
教师不但是关乎知识的职业,更是关乎道德的职业。教师德性水平首先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进行进入教师队伍,成为教师后德性对他们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首先,高境界的德性推动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保障专业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其次,德性较高的教师自律性与自制力必然较强,不但可以减低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几率,同时能够督促教师进一步修身,使得自己在品行修为上获得提高。专业与品行均获得成长才算是真正的发展,而且良好的品行比高深的专业知识更有价值,能带来更大、更长久地满足和发展。
1.2 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德育
从“性相近,习相远”、“孟母三迁”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和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的个性差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后天养成的行为习惯造成的。德育的目的就是使得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并表现出稳定的高尚习性和倾向。教师是德育关键,既直接进行道德教育,又通过自身的言行间接进行德育。墨子认为人性好比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好老师才可能教出好学生。一方面教师通过说教的方式直接传授道德知识、指正学生行为,实现长善救失;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标杆”,教师以自己的道德行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自己身上看到诸如诚实、合作、宽容和共享等品质,学生通过接触、模仿德性高的教师,间接地学会了如何做人。因为高德性的教师更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生同时收获知识和品德。
1.3 有利于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有德性的教师会自觉遵守学校教学和其他管理要求,能够主动反思和改进自身的言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这样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发出命令与进行监控的反复性少、有的甚至不需要去监督就做得很好,时间成本低,保障了管理效率;同时,有德性的教师不会对学校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置之不理,他们会指出不足点并尽可能提出改进建议,这不但避免了对不合理之处后知后觉带来的更大损失,又节省了学校管理搜索、诊断、评估管理问题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高效率低投入的管理过程势必益于学校管理效能提升。
2 影响教师德性的因素
2.1 外部因素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师职业也源于社会分工,因此教师必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影响教师德性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所接受的德育的情况、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期望。
(1)人际关系水平。这里的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与教师德性有关的事物集中在工作场所,所以同事的言行表现、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水平会对教师的德性产生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在教师队伍里也是时有发生的。紧绷的皮筋会松弛,教师长期紧绷的神经也会有松懈的时候,加上不满情绪最易蔓延,这都会对教师德性形成挑战,稍不谨慎就可能拉低教师的德性境界甚至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2)教师德育情况。教师德育情况是指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所接受过的道德教育的情况,这是现阶段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师范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其他道德教育不到位、供职的学校也对教师德育这一块的工作重视不足。教师所受的道德教育是教师养成德性的基础,这一环节的薄弱也是导致目前频发的教师不道德行为和现象的重要原因。
(3)社会地位与期望。社会尊师重教的程度以及民众对教师的期望高低也是影响教师德性的一大因素。一是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会增强教师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激发教师自尊自爱、敬业乐业的动机与需要;二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民众期望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进而带来做好、做得更好的动力,这样教师会努力提升自身的德性以更好的行动和成绩回应民众的期待与赞许。相反,较低的社会地位、民众对教师模棱两可甚至冷漠的态度会挫伤教师敬业乐教的信心与热情,非但不利于教师德性的成长,还有可能降低现有的德性水准。 2.2 自身因素
(1)教师的自我认识与追求。教师通过对自身的感觉、反思的来进行自我认识,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明确自我追求,即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并不断进行自我调控以接近或实现“理想我” 。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了“人啊,认识你自己”的命题,认识自我虽然不易,但是对于教师却格外重要。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确定自我所追求的目标,一是较高的自我追求与期望作为内部动力持久地推动着教师完善自己,完善自己就必然涉及自己德性方面的内容,而是在自我认识与追求的过程中,教师才会发现本我与超我二者间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教师会改进自己的言行,这个改进的过程也就是德性成长的过程。(2)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怎么理解教师角色,教师入职初衷以及职中认识都会使教师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教师德性。如若教师出于兴趣或者志愿入职,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理解为一种“良心活”,那么他会时刻监督自己承担起肩上的使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教师德性的层次及其提升就不用担心。相反,一个把教师职业仅视为谋生手段,消极地开展工作,那他的德性水平就十分令人担忧。
3 教师德性的成长
既然教师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职业品质,那么我们通过采取合理的举措,就可能建构接近理想层面的教师德性,提高现有的师德水平。
3.1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从制度层面考虑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训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措施。从实际操作层面考虑主要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两个维度的定义都对教师职业(专业)道德提出了要求。专业化的教师不但应该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水平高,更应该拥有高境界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专业情操和专业理想,充满教育的激情和使命感。
(1)校长专业化。校长是整个学校的核心,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言行会对学校发展和全体师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校长专业化要求校长们既要具有教育专业知识,又要精通管理尤其是学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化的校长可以制定更符合本校特色和教师德性实际的教师职业道德细则,以保证教师基本职业德性的培养。专业化的校长能够巧妙地利用由自身高层次的德性和个人魅力所形成的软压力来驱动教师保持、提高自身德性。专业化的校长可以建立教师道德评价制度,用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2)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构建德性时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源和依据,师德规范的模糊和缺失是造成教师实际道德水平不高、德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分类、分层出台细化且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2 心理诱导
人是处于一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的,教师也是如此。教师德性的养成和提高,是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榜样、自我期望都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激发教师道德意识和情感,诱发其道德实践,进而在精神和实践的双重体验下养成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性境界。教师作为知识型高级人才,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因而更可能自己主动追求和构建高德性。教师通过不断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更新来制定和调整德性构建内容和目标,自律层面的师德随之越铸越高。
3.3 依靠教育实践
(1)教师德育。德性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识别、选择、实践而不断获得的,那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德育。而且对教师进行德育是帮助其又好又快建构德行的有效途径。因为教师德育的内容、形式都是提前设计好的,是学生、教师队伍、学校和社会最希望教师具有的德性,所以对教师进行德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教学活动中激发和践行德性。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教学,为此教师的教学实践成为其构建德性的基本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直接和大量地接触道德行为,让其更好地感知自己德行的优劣,激发其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进而可能会激发起构建高层次德性的愿望,使其做出超越自己的高德性行为,使得德性自然建构和升华。
(来源: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6437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