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班主任如何把握与学生关系的“度”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任工作 |
【问题描述】
对大多数年轻班主任老师来说,有一个问题似乎总是萦绕心头、摇摆不定:对学生的管理到底是宽好还是严好?是一味板着脸还是整日笑嘻嘻?不少年轻的班主任认为自己在年龄、经验或是身材、力量等方面与学生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于是就显得自信心不足,为了让学生听自己的话,拥护自己,为了把班级带好,带出成绩,他们也想尽了各种办法,施展了浑身的解数,但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方面,不是表现得过于严厉,就是过于宽容,教育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首先是过于严厉。一出大学校门,老教师会谆谆告诫说要“保持威信”、要“拉开距离”;加之受“师道尊严”、“师道至尊”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于是许多年轻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意板着脸,不苟言笑,总觉得在学生面前和颜悦色有失尊严,板着脸才有助于树立威信,让学生敬而远之。有些教师刚任起始年级班主任时,觉得必须先发制人,给他们一个下马威,通过压制学生来抬高自己的威信。于是在做过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之后,给学生划定圈子,凡是老师没有允许的绝对不允许做。而在学生违反班规校纪时,一律当场严加痛斥。结果学生下课了也不大走下座位,班级气氛沉闷,缺乏凝聚力,班主任也少人情味,缺乏亲和力,很难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护。在头半个学期里,学生的确是很听话、很规矩,班级的整体形势还比较乐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慢慢适应了学校的环境,顽劣的天性慢慢显露出来,对班主任的“外强中干”的本质有些认识时,便开始了消极怠工、口是心非甚至是当面顶撞,直至局面无法控制。为学生费尽心机却反遭记恨,管理工作如警察与小偷,得不到班级成员的支持,甚至沦为“独夫”。
其次是过于宽容。与上面所说的情形正好相反,也有的年轻班主任老师一上来就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分你我,甚至称兄道弟,试图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宽容来感化学生,使学生紧紧围绕在自己周围,自觉自愿地接受自己的教育以及认可自己的教学。在这方面也的确不乏成功的例子,但前提必须是尊重有格,宽容有度。如果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无原则地迁就,那不是真正的尊重,如果无原则地宽容,那是纵容,实践证明,这样就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再加上有的年轻班主任老师自身自律不严,班级里不曾建立起严明的纪律制度,严谨踏实的作风也未曾形成,那班级组织就必然面临崩溃的危险。在这方面许多年轻的班主任都曾有过惨痛的教训。而在经历了由“尊重”和“宽容”学生带来的悲酸与阵痛之后,他们往往又走上了前面所述的“过于严厉”这个极端。不少年轻的班主任总是在“过于严厉”和“过于宽容”这一跷跷板上不断接受着失败的痛苦和煎熬。
【案例分析】
下面是一位年轻班主任的内心告白:当过班主任的我,有过一段曲折的过程。一开始,刚毕业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我认为学生也是人,应尊重他们的人格,结果我错了,班里乱成一团,我被撤消了班主任。1994年经过我再三请求,我又接手班主任的工作,这次,我学乖了,不给学生好脸色,“吼”“讽”结合,偶尔也和善一下,看心情而已。我成功了, 1997年,我班升学率全市第一。1998年上了教育硕士以后,才发现自己太不尊重学生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的选题是人格教育,并获得导师的赞许。论文也得到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毕业后,我把做一位有人格感染力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刚上课的时候,教导主任对我说:“咱们的学生素质差,对学生一定要狠”,我吃了一惊,说:“应尊重学生,怎能这样说呢?”教导主任也吃了一惊,象看怪物一样看着我,“你要吃亏的。”我想现在教师素质真差。我的课堂及班主任工作很民主,然而,我发现我错了。学生的确很佩服我的学识、人格。然而,他们渐渐的管不住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课堂越来越乱,我不得不开始怒吼。结果,由于老好人的形象已奠定了,我无力回天。这学期结束,学生成绩虽然还过得去,然而纪律越来越差,班级涣散,我落聘了。
不少年轻班主任都曾有过上述案例中那位班主任类似的经历,他们从痛苦的经历中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尊重和宽容学生只能是理论上的,理论是灰色的,要成功只能是“严”字当头,板起面孔,不惜 “武力镇压”。在他们看来,班上没人捣乱了,上课没人敢讲话了,尤其是学生学习成绩考好了,那便是“成功”了。上面这则案例中,这位班主任认为自己“成功”的惟一依据就是班级的升学率全市第一。事实上,就在这位年轻的班主任陶醉于所谓的“成功”之时,他与学生们的关系可能已经出现了正如卢梭在《爱弥尔》中描述的那种情形:“他们只是勉勉强强地相处在一起,学生把老师看作是他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老师则把学生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巴不得把它卸掉;他们都同样盼望彼此摆脱的时刻早日到来……”。如果是这样,那么,这能算是教育的成功吗?这里姑且不谈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评价教育的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种只以考试论成败的评价观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
尊重和宽容学生果真只是在理论上成立吗?宽容与严厉果真只有对立而不可能统一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在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身上,一方面他们对学生是那么的宽容与尊重,另一方面他们对学生又是那么的严厉和严格,他们所取得的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真切的体现了对学生宽容和尊重的魅力,体现了宽容与严厉是那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其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他们一方面做到了前面所说的尊重有格、宽容有度,另一方面有做到了严中有爱,厉中有情。所以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宽容这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尊重和宽容。对学生尊重决不是什么都依顺他们、迁就他们,那不是尊重,对学生的宽容也不是没有原则的,无原则地宽容,那是纵容,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评点对策】
从以上的案例以及对案例的分析中其实我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年轻的班主任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能与学生搞一团和气,无原则地尊重和宽容他们,也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对立面,一味地“严”字当头,“武力”镇压,把师生关系变成“猫鼠”关系或者“警察与小偷”的关系。文艺美学上有“距离产生美”(“间离效果”)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对于教育学,我们不妨套用一下,班主任老师在与学生关系的处理中也要讲究适度的距离,并且要使这 “距离”产生美来!这“距离”当然是指师生间的注意分寸的远近、亲疏关系,也就是对宽容和严厉的“度”的把握,使宽容与严厉这一矛盾的双方得以有机地统一,从而产生和谐之美,这里所谓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产生最佳的育人效果。
班主任老师在与学生关系的处理中讲究适度的距离,也就是摆正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做到“恰到好处”。一味地不苟言笑拉着脸“道貌岸然式”和没大没小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式”绝不是“适度”的距离。实践证明,如果班主任只有冷峻、威严、独断,学生就会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班主任的威信。反之亦然。“恰到好处”的“适度”距离,其最佳的境界就是“若即若离”,那么,班主任老师究竟如何方能做到与学生的“若即若离”并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取得最有成效的教育效果呢?
首先,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与行在学生中表现出自己的威严并让学生信任于你,也就是要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威信。从“威”与“信”两者的关系而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来自于教师的威严,老师的“威”应该是学生对老师“信”的保证。但这里的“威”决不是“简单粗暴”,不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武力镇压”和“杀鸡儆猴”。“威”应该来自于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共同建立起来的班级规范以及班主任老师的自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其实学生到校后,自然会产生一种“向师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和肯定,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自然有“权威感”,新班主任要充分使用好学生对自己的这种天然的“向师感”和“权威感”。最好的做法是利用学生自然产生的“向师感”和“权威感”,尽快地建立起班级的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班风,以制度规范学生、以班风感化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还需要老师有特别强的人格力量以及学识修养,这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一般而言是勉为其难的,毕竟修身“齐班”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年轻的班主任一定要在这方面不断积累,努力提高。只有这样,年轻的班主任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延续他们对自己的“向师感”,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感”,从而使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以“适度”,使学生因为你的威严而信任于你,从而愉悦地接受教育。
其次,班主任老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与行让学生感到你又是那么的亲切,对他们是那么的爱护和宽容。例如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的处理上,不少年轻的班主任老师一般只有严厉而没有宽容。其实,我们认为班主任老师尤其要宽容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班主任必须懂得,面对学生的错误,任何简单粗暴的责骂、鄙视和讽刺只会把学生往错误的悬崖上推进一步;相反,如果学生体味到你的批评中蕴含着对他的由衷的爱和殷切的希望时,那他就会很乐意地接受你的批评。当然,对学生的错误班主任必须提出严厉的批评,但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班主任要学会批评中的“肯定”,肯定学生错前的“好”,肯定学生错中的“对”,肯定学生错后的“悔”。班主任应该知道,对犯错误学生多一份肯定,就多一份对他们的尊重,多一份对他们的理解,多一份对他们的关爱。当然,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的宽容,决非对他们所犯错误的姑息、迁就,决非对他们无原则的纵容。这种宽容,应该体现在班主任对他们“倍加呵护”“严中有爱”的爱护感化中,体现在对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中。
总之,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之间既要有一定的距离,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威严,以“威”立“信”;又要对学生大度与宽容,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威严与宽容之间保持着与学生的“若即若离”,从而使宽与严矛盾双方得以和谐统一,使师生之间的“适度距离”产生“和谐之美”。
教育是最具人性之美,最有艺术性的工作,年轻班主任在与学生的关系的处理上一定要把握好“度”,让 “距离”产生出“美”来!
(来源: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