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研修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

(2017-07-12 17:40:30)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校本研修

分类: 教师成长

   基于学校的教学研究,在我国已绵延了半个多世纪。教师们或围坐于陋室,或观摩于课堂,人人参与,校校如此,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常规性活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日,有效教学的诉求、课程改革的守望,大抵已为现实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所接换。于是,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新世纪教师专业成长的强有力途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每一所学校里,大家都在说,大家都在用。然而,我认为,把“校本教研”称为“校本研修”更为合适,因为后者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校本研修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

校本研修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

    校本研修强调教师应成为研修的主体,从而特别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的内在需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认知特征和满足教师的情感需求。

    早在1904年,杜威就说过,培训教师的问题事实上是职业培训的一般性问题。但在实践中,教师职业是最后被视为需要特殊职业准备的工种。所以,教师应尽力从其它职业里,如建筑师、工程师、医生那里去寻找更加广泛和成熟的经验并进行借鉴和学习。教师与相对成熟的建筑师、工程师、医生等职业一样,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基于案例的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我们在有关项目预研过程中发现,两者之间又有所不同。比如,工程师等职业技术含量高,常以文本知识为主;教师职业人文含量高,常以经验知识为主,甚至讲究艺术性。工程师等职业的学习与培训采用个案讨论能有所建树,所谓“图纸能再现效果”;教师培训仅用案例讨论的形式,成效远不如其他职业那样突出。“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还需在自己的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明确的文本理论知识之外,十分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那些“默会”的、“不可言传”的和镶嵌于情境之中的实践智慧。群体合作的校本研修恰恰注意到了这一点。

    校本研修十分重视教师“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加拿大国际学者Ruth Hayhoe在国际教育教学委员会(ICET)2004年大会上评论中国校本研修时,赞誉它为“中国认识论中的精髓”、“中国认识论的血与脉”。这正是我国教师千百年来所践行的——“行”中“知”、“行”和“知”齐头并进。教师学习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往往是从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最终又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教师的思维过程是注重应用而非纯理论化的。教师学习又是一种基于案例阶情境性嵌入式学习。这是因为教师所面临的通常是结构不良好的问题域,要通过多维表征、双向建构的情境嵌入才能完成对知识的有意义的全面理解。

   认知离不开情感,校本研修特别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与体验。教师是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和“人际”的人。“完整”的人意味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有七情六欲、酸甜苦涩,所以教师的认知和学习离不开其情感的参与和投入。“人际”的人意味着教师和普通人一样,符合人类的群居性特点。教师不应该是一个孤独的职业,教师职业的欢乐和痛苦需要一个群体来共同分享和承担。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校本研修活动应该能够为教师创设一个安全的、信任的、允许犯错的氛围,不要把校本研修活动中的反思会议变成“检讨大会”,教学中的问题不应成为教师的压力,而应该是成长的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