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讲座四之四(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标签:
教育教学课堂有效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评价细则.
1.1、教学目标评价.
教师能针对所教内容,结合《课程标准》科学、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做到:
⑴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目标的设置不可过高或过低。
⑵“三维目标”全面、具体、适度,有可操作性,并能使知识标,技能标、情感标有机相融,和谐统一。
量化评价标准:每项5分,总计10分。
1.2、教学内容评价.
⑴教师能准确把握所教学科内容的重点、难点,教授内容正确。
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
⑶教师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转变教材观念,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唯教材,创新适用教材。
量化评价标准:第1、2项各4分,第3项2分,总计10分。
1.3、教师行为评价.
⑴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得有法、到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创造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是否成为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否能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交流。
⑵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⑶课堂上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态自然亲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恰当、具体、有激励性。
⑷能够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的提出,恰到好处。能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并能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⑸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⑹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语言准确简练,示范操作规范,板书合理适用,教学有一定的风格和艺术性。
量化评比标准:第1项8分;第2项5分;第3项2分;第4项4分;第5、6项各3分,总计25分。
1.4、学生行为评价.
主要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态来评价。
⑴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被激起,能积极地以多种感观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精神振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⑵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学生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⑶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否由个体学习到主动合作学习;是否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⑷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是否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并有实效,是否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讨论、倾听,提出有效建议。
⑸看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收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知识、交流、体会,交流情感由自悟——觉悟——感悟——醒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量化评价评价标准:第1项8分;第2项3分;第3项6分;第4项8分;第5项2分;第6项8分,总计35分。
1.5、教学效果评价.
⑴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⑵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⑶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
量化评价标准:第1项4分;第2项7分;第3项4分。总计15分。
1.6、教学特色评价.
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知识的生成点上,教学机智与智慧上的闪光点,有不同寻常之处。
评价标准:具备上述中的某一点或几点评价。分数:2---5分。
2、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2.1、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一)
作课教师 |
|
学科 |
|
单位 |
|
|||
作课课题 |
|
电话 |
|
|||||
评价项目 |
评价要点 |
分值 |
评分 |
|||||
⑴教学目标 |
①三维目标和谐有序 ②基础目标测评有据 ③发展目标引导有法 ④高层目标探究有方 |
10 |
|
|||||
⑵教学环节 |
①创设情境生动性 ②课堂活动参与性 ③学发指导具体性 ④课堂小结规律性 ⑤ 创新作业拓展性 |
15 |
|
|||||
⑶教学策略 |
①激励性策略:民主平等、融洽和谐 ②指导性策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③研究性策略: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
10 |
|
|||||
⑷学生状态 |
①学习状况: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主动探索 ②学习方式:被动→自主;个体→合作;接受→探究 ③学习体验:自悟、觉悟、感悟、醒悟 ④学习能力:理解思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质疑批判 |
25 |
|
|||||
⑸教学氛围 |
①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民主平等 ②多向互动,形式多样 ③鼓励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 ④关系和谐,氛围轻松 |
10 |
|
|||||
⑹问题探究 |
①问题设计符合四个实际(学龄、生活、教材、考试) ②问题内容具有发散性、类比性、迁移性 ③问题的呈现恰当、自然 ④问题的设置激趣、质疑 ⑤提供恰当的方法、材料、时间进行探究 ⑥鼓励学生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
10 |
|
|||||
⑺教学效果 |
①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②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③教学效率的控制度 ④教学效益的最大度 ⑤教学问题的生成度 |
15 |
|
|||||
⑻教学特色 |
①教学设计有特点 ②教学生成抓重点 ③教学机智显亮点 ④教学智慧求妙点 |
5 |
|
|||||
总 分 |
|
|||||||
|
|
|
|
|
|
|
|
|
学校:
评价项目 |
评 价 内 容 |
达成度 |
|||
⑴看学生 |
①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A |
B |
C |
D |
②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 |
|
|
|
|
|
③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被激活 |
|
|
|
|
|
④学生掌握本节课应学知识,标志与程度清晰 |
|
|
|
|
|
⑤学生进行了思、读、写、记、算等基础能力的训练,效果明显 |
|
|
|
|
|
⑥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过程,知道或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 |
|
|
|
|
|
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获得相应的培养与提升 |
|
|
|
|
|
⑵看教师 |
①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
|
|
|
|
②教学激起学生的兴趣,整节课能吸引学生 |
|
|
|
|
|
③教学紧扣目标进行实施 |
|
|
|
|
|
④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
|
|
|
|
⑤讲授精到,启发思维,学生学有所获 |
|
|
|
|
|
⑥学科素养及教学基本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
|
|
|
|
⑦按时下课,不拖堂 |
|
|
|
|
|
⑶教后 |
进行教学小记或教后感 |
|
|
|
|
⑷教学特色 |
在课堂教学的某方面具有创造性或显著风格特征,教学效果突出 |
|
|
|
|
⑸评价与建议 |
|
||||
备注 |
|
学校:
学 |
|
课 |
|
||
评价项目 |
评价要点 |
分值 |
评分 |
||
⑴教学目标 |
①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 ②“三维目标”全面、具体、适度、有可操作性。 |
10 |
|
||
⑵教学内容 |
①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传授正确。 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促进学生思考。 ③转变教材观念,科学有效整合,创新使用教材。 |
10 |
|
||
⑶教师行为 |
①教师的组织、指导、引导作用发挥效果。 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形成过程,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③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态亲切,对学生评价恰当,有激励性。 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知识构建,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⑤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⑥讲解语言精练,示范操作规范,板书合理适用,有一定教学风格和艺术性。 |
25 |
|
||
⑷学生行为 |
①学习状况: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独立思考,主动参与。 ②参与状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③学习方式:被动---主动;个体--合作;接受---探究。 ④学习表现:积极投入、质疑探讨、多向互动,有效合作。 ⑤学习体验:交流知识、体会、情感愉悦。 ⑥学习能力:理解思考,分析归纳,质疑批判,合作创新。 |
35 |
|
||
⑸教学效果 |
①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②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③当堂的检测效果 |
15 |
|
||
⑹教学特色 |
①教学方式上; ②教学方法上; ③知识的生成点上; ④教学机智与智慧。 |
5 |
|
||
备注 |
|
总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