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教学讲座四之四(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2016-02-13 07:47:46)
标签:

教育

教学

课堂

有效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1、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细则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评价细则.

有效教学讲座四之四(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1.1、教学目标评价.

教师能针对所教内容,结合《课程标准》科学、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做到:

⑴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目标的设置不可过高或过低。

⑵“三维目标”全面、具体、适度,有可操作性,并能使知识标,技能标、情感标有机相融,和谐统一。

量化评价标准:每项5分,总计10分。

1.2、教学内容评价.

⑴教师能准确把握所教学科内容的重点、难点,教授内容正确。

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

⑶教师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转变教材观念,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唯教材,创新适用教材。

量化评价标准:第12项各4分,第32分,总计10分。

1.3、教师行为评价.

⑴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得有法、到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创造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是否成为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否能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交流。

⑵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⑶课堂上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态自然亲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恰当、具体、有激励性。

⑷能够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的提出,恰到好处。能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并能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⑸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⑹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语言准确简练,示范操作规范,板书合理适用,教学有一定的风格和艺术性。

量化评比标准:第18分;第25分;第32分;第44分;第56项各3分,总计25分。

1.4、学生行为评价.

主要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态来评价。

⑴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被激起,能积极地以多种感观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精神振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⑵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学生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⑶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否由个体学习到主动合作学习;是否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⑷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是否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并有实效,是否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讨论、倾听,提出有效建议。

⑸看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收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知识、交流、体会,交流情感由自悟——觉悟——感悟——醒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量化评价评价标准:第18分;第23分;第36分;第48分;第52分;第68分,总计35分。

1.5、教学效果评价.

⑴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⑵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⑶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

量化评价标准:第14分;第27分;第34分。总计15分。

1.6、教学特色评价.

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知识的生成点上,教学机智与智慧上的闪光点,有不同寻常之处。

评价标准:具备上述中的某一点或几点评价。分数:2---5分。

2、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2.1、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一)

 

作课教师

 

学科

 

单位

 

作课课题

 

电话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分值

评分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和谐有序

基础目标测评有据

发展目标引导有法

高层目标探究有方

10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生动性

课堂活动参与性

学发指导具体性

课堂小结规律性

创新作业拓展性

15

 

教学策略

激励性策略:民主平等、融洽和谐

指导性策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研究性策略: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10

 

学生状态

学习状况: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主动探索

学习方式:被动自主;个体合作;接受探究

学习体验:自悟、觉悟、感悟、醒悟

学习能力:理解思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质疑批判

25

 

教学氛围

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民主平等

多向互动,形式多样

鼓励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

关系和谐,氛围轻松

10

 

问题探究

问题设计符合四个实际(学龄、生活、教材、考试)

问题内容具有发散性、类比性、迁移性

问题的呈现恰当、自然

问题的设置激趣、质疑

提供恰当的方法、材料、时间进行探究

鼓励学生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10

 

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教学效率的控制度

教学效益的最大度

教学问题的生成度

15

 

教学特色

教学设计有特点

教学生成抓重点

教学机智显亮点

教学智慧求妙点

5

 

 

 

 

 

 

 

 

 

 

 

 2.2、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二)

学校:          学科:      任课教师:

 

评价项目

达成度

看学生

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A

B

C

D

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

 

 

 

 

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被激活

 

 

 

 

学生掌握本节课应学知识,标志与程度清晰

 

 

 

 

学生进行了思、读、写、记、算等基础能力的训练,效果明显

 

 

 

 

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过程,知道或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获得相应的培养与提升

 

 

 

 

看教师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激起学生的兴趣,整节课能吸引学生

 

 

 

 

教学紧扣目标进行实施

 

 

 

 

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讲授精到,启发思维,学生学有所获

 

 

 

 

学科素养及教学基本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按时下课,不拖堂

 

 

 

 

教后

进行教学小记或教后感

 

 

 

 

教学特色

在课堂教学的某方面具有创造性或显著风格特征,教学效果突出

 

 

 

 

评价与建议

 

备注

 

 2.3、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三).

学校:                      教师姓名: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分值

评分

教学目标

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

三维目标全面、具体、适度、有可操作性。

10

 

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传授正确。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促进学生思考。

转变教材观念,科学有效整合,创新使用教材。

10

 

教师行为

教师的组织、指导、引导作用发挥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形成过程,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态亲切,对学生评价恰当,有激励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知识构建,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讲解语言精练,示范操作规范,板书合理适用,有一定教学风格和艺术性。

25

 

学生行为

学习状况: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独立思考,主动参与。

参与状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学习方式:被动---主动;个体--合作;接受---探究。

学习表现:积极投入、质疑探讨、多向互动,有效合作。

学习体验:交流知识、体会、情感愉悦。

学习能力:理解思考,分析归纳,质疑批判,合作创新。

35

 

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当堂的检测效果

15

 

教学特色

教学方式上;

教学方法上;

知识的生成点上;

教学机智与智慧。

5

 

备注

 

总评

 

 

 

 

 

 

 

 

 

 

 

 

 

 

 

 

 

 

 

 

 

 

 

 

 

 

 

 

 

 

 

 

 

 

 

 

 

 

 

  (来源:钟炜的博客 阅读原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