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
(2019-07-18 17:36:42)
标签:
365 |
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
[摘要]
新的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放在了主要位置,这就使得学具在小学教学中不仅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抽象数学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实验工具,成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物质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并日益显示其积极的作用。而数学学具已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时最主要的工具。要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首先要在有操作学具的必要性时进行学具操作,在操作学具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形象直观的逻辑思维转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并内化为能力。数学学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则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如何才能,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进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具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数学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学习数学探究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和精神,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小学生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飞跃阶段,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稳定。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使用学具,对学生顺利获得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因为有较强的逻辑性,有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难理解,小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单靠教师照本宣科的口头讲解,使大多数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在教学中学生却很难理解接受。如小学三年级的认识一万,只知道数位表中有个、十、百、千、万,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虽然常常可以听到见到,此时适时地利用该方面的教具,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观察教具以及它的构成,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也使得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有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充满了乐趣。
(一)形成操作学具必要条件与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系统行为。操作学具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白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者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等,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提示操作的方法。
教学实践中讲解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这样提出要求:作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顺着这条高把它剪开;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什么形状?根据拼成的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计划地学
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取出1个圆柱和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通过“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注满。“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圆锥筒内水既要盛满,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圆柱筒内),看看几次注满。)
设计这样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并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这样便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学具,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程度有限,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理解不透,有些数学知识相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如讲述轴对称图形时,单讲轴对称,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出示枫叶、葫芦、蜻蜓、蝴蝶等教学用具,通过展示“沿虚线对折,两侧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往往比枯燥的讲解更易于学生学习接受。
(一)教学中通过学具的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直观认知结构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用三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或涂出3/4、6/8、9/12等分数。学生在折、涂的过程中,惊奇的发现几个分数的大小相同,从而产生疑惑,激起强烈的探索欲望。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就不难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了。
(二)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学具,进行知识形成再现,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用30块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几个长方形,通过摆成的长方形认知,虽然形状不同,但是,他们的面积一样。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结合内化的智力活动,就能较好的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及直觉思维等能力。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准备充分,以便更加明显的增加课堂效果
针对教学内容使用学具,要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加课堂效果
通过学具的使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教师又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小动物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开发了智力。
(二)通过学具的使用,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数学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发展形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在小学中就主要来自于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总之,合理使用学具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教学学具进行教学,对学生顺利获得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应在这方面深入研究,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有利教学的用具。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是我们改变单纯说课的被动的教学模式的有力武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具及学具引导学生与老师、学生与自己、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1.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杨加珍;该出手时就出手[J];新课程(中);2014年06期
3.吕宁宁;在动手操作中启发学生数学思维[J];华章;2011年17期
4.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5.费胜梅;科学使用小学数学学具[J];学周刊;2014年06期
6.商英;巧用教具学具
7.王文志;让学生在使用学具中主动参与学习[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