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间无神明,解脱靠自己

(2025-10-14 16:18:38)
标签:

斗争哲学

存在就要承受

分类: 原创

世间本无神明,真正的解脱,终究要靠自己。

“求神拜佛”一词,从根本上就存在认知偏差——佛并非神灵,佛陀与菩萨皆是觉悟之人这意味着人人皆有觉悟的可能:当你开悟时,你就是佛;当你迷惘时,你仍是众生。

佛陀并非所谓的“救世主”,而是真理的发现者。释迦牟尼本身也是一位觉悟的凡人,他从未宣称“拜我、供香、捐钱,我便赐你富贵”,而是在世间随缘说法,回应生命的三个根本追问:生命如何流转?痛苦从何而来?人该如何解脱?

佛教的核心在于“佛法”,而非神通或玄学,其本质是释迦牟尼所揭示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正如《法华经》所讲的“佛知见”与“诸法实相”,佛法本身具有“无神论”倾向——它不承认存在一个全知全能、创造并主宰万物的神,认为世界的生灭是由因果、业力与缘起法则自然推动的,这也是佛教思想中极具革命性的地方。

四川峨眉山的灵官库司命殿,有副这样的楹联:“你求名利,他卜凶吉,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联语妙在以拟人的手法,用自我揭露的口吻,道破了菩萨哄人骗财的真相。无独有偶,湖南湘乡某城隍庙的对联,又云:“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联语又以勉励的语气,平易劝说,泥菩萨已是自身难保,何须来求;要想致富,全凭自己勤俭奋斗。

四川乐山凌云寺的弥勒联,则抓住了“笑”与“观”的神态,以非凡的气度,托物言志,表述做人的睿智:“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联语揭示人生修养的真谛,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自我超越,正是获得事业成功的诀窍。

观看各处石佛,总遇匍匐礼拜的信徒。只因躬腰屈膝,唯唯诺诺,人在神前愈显得渺小。其实,哪尊大佛不是人的创造?没有历代能工巧匠的凌空飞锤,没有艺人的精美构思,哪有石佛的诞生?不妨都来扪心自问:人,何须慑服于人所创造的神?

佛教所说的“业力”并非神谕,一个人的境遇好坏、世界是否美好,从不取决于神的奖惩,而是由人自身“身、口、意”三业(行为、语言、思想)所决定的因果法则。佛陀曾自喻为“指月之手”:手指的作用是引导人看见真理(月亮),但众生需要亲自去看月,而非执迷于手指;佛法又如“渡河之舟”,上岸之后,就应舍舟前行,而不是背船赶路。

大众与佛的关系,并非“信徒与神明”,而更接近“学生与老师”。佛陀从未说“信我者得度”,而是倡导众生“自度自利”。佛不能替你扫除人生障碍,也无法将觉悟直接赠予你;他只能为你指明道路,至于是否走、如何走,全在你自己。这其中体现的是绝对的个人责任:你,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为何有人学佛多年仍不得开悟,甚至误入歧途?根源往往在于未能摆脱“盲目崇拜”与“他力救赎”的心理,仍期待“有某个神明会来拯救我”。然而,佛陀早已将主动权与责任交给每个人,鼓励众生自信、自立、自证,坚信人人都能通过实践成为觉悟者。正如他所言:“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意思就是要依靠自己、依靠真理,不依赖其他。

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上天堂”,而是学习一套在今生就能实践的方法:化解内心的痛苦,超越二元对立的执念,最终实现真正的自在。

即便是“轮回”这一概念,也不是指有一个不变的灵魂在持续转世——佛教恰恰主张“无我”,否定存在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所谓“解脱”,正是从这种无尽的生命流转中跳脱出来。由此可见,真正的修行是践行与体证,而非向神明祈求恩赐。

众生皆苦,唯能自度。这世间从来没有万能的神能够拯救谁,众生皆苦的本质也从未改变。唯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的解脱之路。

 世间无神明,解脱靠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